[瑞幸]自曝造假22亿,市值一夜蒸发352亿,瑞幸还能翻身吗?( 二 )


报告称 , 该机构雇用了92个全职和1400多名兼职调查员 , 收集了25000多张瑞幸咖啡小票 , 总共录制了11260小时视频 , 包括“620个直营店 , 981天营业日的全部营业时间监控录像” , 并且收集了大量内部微信聊天记录 。
“瑞幸咖啡从2019年第三季度开始捏造财务和运营数据 , 夸大门店的每日订单量、每笔订单包含的商品数、每件商品的净售价 , 从而营造出单店盈利的假象 。 又通过夸大广告支出 , 虚报除咖啡外其他商品的占比来掩盖单店亏损的事实 。 ”报告指出 。
2020年2月3日 , 瑞幸否认了所有指控 , 并回应称报告毫无依据 , 论证方式存在缺陷 , 属于恶意指控 。
虽辟谣声明迅速发出 , 但瑞幸当日股价仍然大跌近20% 。
2020年2月4日 , 浑水再次“做空”瑞幸 。 当日 , 浑水在推特上抛出第二份长达66页的做空报告 , 这份报告来自尘光研究(Ash IlluminationsResearch) , 该份报告同样声称瑞幸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造假 。
瑞幸的支持者们没有等到该公司的第二次辟谣 。
很快 , 大量研究机构纷纷加入混战 。 力挺浑水的机构包括尘光研究(Ash IlluminationsResearch)、Jcap(J CapitalResearch)等 , 站队瑞幸的机构则有香橼(Citron Research)、Aiden Research等 。
混战还在继续 , 瑞幸已然面临成立以来的最大一次危机 。
商业模式已基本崩塌?质疑从未停息
实际上 , 一直以来 , 瑞幸模式都颇受争议 。
在浑水发布的报告中 , 除在第一部分以五个确凿证据(Smoking Gun Evidence)和六个危险警告(Red Flag)对瑞幸数据进行造假分析 , 其在第二部分直接提出五大商业模式缺陷 , 认为“瑞幸的商业模式已基本崩塌” 。
对于五大商业模式缺陷 , 报告称 , 第一 , 瑞幸提出的针对核心功能性咖啡需求的主张是错误的 , 中国的核心功能性咖啡需求市场规模较小并处于温和增长趋势;第二 , 瑞幸试图降低折扣水平并同时增加同一门店的销售额 , 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三 , 瑞幸是无法获得利润的有缺陷的单位经济;第四 , 瑞幸在非咖啡产品方面也缺乏核心竞争力;第五 , 小鹿茶的特许经营业务面临很高的合规风险 。
归根结底 , 不论是瑞幸的运作模式、成长速度还是估值逻辑 , 其在“烧钱”换增长不再流行的资本市场上都是异类 。
“烧了十来个亿 。 ”2018年7月 , 瑞幸创始人兼CEO钱治亚在发布会上轻描淡写地说 。
这个轰动业内的数据 , 在她看来并不值得一提 。 毕竟 , 在上一场出行的战争中 , 她经手的支出 , 是几十个亿 。
同早期神州优车的打法一致 , 早在2016年初 , 神州优车董事长兼CEO陆正耀就带领瑞幸初始团队开始细化业务的商业模式、财务模型 , 并且推演各种可能突发情况下的防范策略 , 计算出业务不同发展阶段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节奏 。
在陆正耀看来 , 瑞幸的商业模式 , 是通过交易模式的创新和技术的应用 , 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咖啡行业的交易结构 , 从而带来了交易成本的显著下降 。 同时 , 通过和各领域顶级供应商的深度合作 , 为客户带来高品质、高性价比和高便利性的咖啡及其它产品 。
质疑声此起彼伏 , 瑞幸却以最快速度直奔纳斯达克 。
2019年5月18日 , 也就是瑞幸成立18个月后 , 钱治亚携团队敲响纳斯达克的钟声 。 上市首日 , 瑞幸股价大涨19.88% , 总市值达47.4亿美元 , 成为“史上最快IPO” 。
瑞幸联合创始人、高级副总裁郭谨一曾解释称 , “我没想过这个生意能否慢下来 。 中国这个商业环境 , 以前是大鱼吃小鱼 , 现在是快鱼吃慢鱼 , 一个商业模式如果能跑通的话 , 很快就会有很多追随者” 。
瑞幸越跑越快了 。
2019年7月8日 , 北京凯迪拉克中心 , 一场声势浩大的媒体沟通会正在进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