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读报会: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给民众“发钱”?

_本文原题为: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给民众“发钱”?
来源:瞭望智库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 人流物流商流受限 , 经济活动被迫按下“暂停键” , 居民各式各样的消费大幅减少 。 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 在中央出台一系列纾困促消费稳经济政策措施的基础上 , 不少地方因地制宜 , 想方设法减轻疫情对消费进而对经济的冲击 , 把发放消费券作为一项应对之举 。
3月27日起 , 杭州将陆续向全体在杭人员(包括域外来杭人员)发放消费券 。 本轮消费券政府发放额度为5亿元 , 其中1500万元用于困难群众的消费补助 , 剩余4.85亿元用于电子消费券发放 , 消费券活动周期为3月27日至5月31日 。 同时 , 商家匹配优惠额度11.8亿元左右 , 预计消费券实际总额将达16.8亿元 。
天天读报会: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给民众“发钱”?
文章图片
事实上 , 本轮消费券的首发城市是南京 。 3月13日 , 南京官宣“超3亿元消费券!发!” , 瞬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 。
天天读报会: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给民众“发钱”?
文章图片
此后 , 宁波、济南、青岛、合肥等城市也陆续推出了发放优惠券政策 。
而在太平洋彼岸 , 受到疫情冲击的美国也陆续放出了“大招”——
当地时间3月27日 , 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国会当天通过的2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法案 , 该方案旨在提振因疫情而陷入困境的经济 , 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一经济刺激计划 , 其中包括媒体广泛关注的向美国个人和家庭的直接支付 , 每人1200美元 。 此前美国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已实施两轮刺激法案 。 美众议院议长佩洛西29日称 , 2万亿美元的法案只是首批资金 。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无论直接发钱还是发放消费券 , 都是为了刺激消费 。 这些措施能不能让消费迅速“回血”?能不能有效激发消费潜力?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
文|张德勇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1
发券和“撒钱”都是为了刺激消费
无论发消费券还是发钱 , 目的大同小异 , 都是为了促消费稳经济 。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 在传播速度、感染范围、防控难度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以往 , 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被打乱 。 尽管综合来看 ,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 疫情的冲击是短期的、总体上是可控的 , 但也不可否认 , 疫情对当下中国经济的冲击是全方位的 , 对消费的冲击尤其显而易见 。
近些年来 , 消费已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 消费好不好 , 关乎经济增长如何 。 可当前现实是 , 受疫情防控影响 , 居民的外出急剧减少 , 各式各样的消费大幅减少 , 消费市场受到较大冲击 , 诸如餐饮、购物、酒店住宿、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消费活动出现不同程度萎缩 。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 1至2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20.5% , 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8.7个百分点 。 疫情对居民消费的不利影响 , 削弱了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的作用 , 并对经济运行形成拖累 。
天天读报会:中国为什么不像美国那样给民众“发钱”?
文章图片
3月21日 , 银川鼓楼尚街夜市逐步恢复营业 。
既要防控疫情 , 也要稳定经济运行 。 鉴于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 稳经济 , 显然要把促消费摆在特别突出的位置 。 故而 , 根据消费形势需要 , 许多地方从本地实际出发 , 把发消费券当作可选的政策工具 , 促进消费回补和释放消费潜力 。
随着疫情在世界范围内蔓延 , 全球经济正经受煎熬 。 身陷抗疫苦战中的美国特朗普政府 , 为了减缓疫情对经济的冲击 , 不断祭出稳经济举措 。 美国是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 消费对美国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因此 , 在这些稳经济举措中 , 其中一项就是向美国人“撒钱”——每个成年人1200美元(约合人民币8520元;1美元约合人民币7.1元 , 下同) , 每对夫妇2400美元 , 每个儿童500美元 。 个人收入达到7.5万美元、夫妻收入达到15万美元后 , 获得的金额逐步减少 。 这些补贴可以用来支付房租或者其他账单 , 或者用来购买生活必需品 , 既有利于保障普通美国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 又有利于促消费 , 减缓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