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陈薇院士带来的兵


_本文原题:陈薇院士带来的兵
『陈薇』陈薇院士带来的兵
本文插图
迟象阳接收临床送检样本箱 。 邵龙飞/摄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迟象阳的偶像是导师陈薇院士 。 3月16日 , 陈薇院士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 , 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 , 正式进入临床试验 。
备受关注的成果来之不易 。 1月26日晚 , 军事医学专家组星夜兼程抵达武汉 。 明确科研主攻方向 , 做好组织协同 , 区分轻重缓急 , 在陈薇院士带领下 , 专家组明确分工 , 成员各司其职 。
为加强分析检测能力 , 军事医学专家自带了多种仪器设备 , 其中的液相芯片免疫学分析系统 , 配置精密复杂、自动化程度高 , 是实现多种免疫学指标高通量检测的科研利器 。 但由于是未曾启用过的新装备 , 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调试、校正 。
既有精密的机械调校 , 也有繁复的软件测试 , 以往都是售后公司专业人员负责 。 可无后方依托 , 专家组成员以前谁也没有做过 , 让谁来调试?
“迟象阳负责!”陈薇院士果断点将 。
受领任务后 , 迟象阳认真通读说明书 , 熟悉随机应用程序 。 调光路 , 调液流 , 测试数字分析软件 。 但是仪器校正总是无法通过 , 反复检查软硬件 , 迟象阳终于把系统软件中的一个BUG给揪了出来 。 生产厂家无法相信 , 竟是一名生物学专家发现了这个问题 。
【『陈薇』陈薇院士带来的兵】经过一天一夜奋战 , 当电脑屏幕上显示每条测试条目都是SUCCEED(通过)后 , 迟象阳终于松了一口气 。
在陈薇院士看来 , 学习力强、执行力好、敢啃“硬骨头”是迟象阳身上的鲜明特征 。
出于对生命科学的热爱 , 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 , 迟象阳师从陈薇院士 , 开始硕博连读 。
因为是跨学科读研 , 迟象阳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 。 研读《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专业书籍 , 泡图书馆查阅专业资料 , 到网上学英文版的专业网课……仅用了半年时间 , 迟象阳专业学习就赶了上来 。
随着研究的深入 , 跨学科的优势逐渐显现 。 随陈薇院士读研究生时 , 她就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跨界攻关 , 主动受领了所在单位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的任务 。
搭配仪器 , 编写软件 , 调试系统 , 经过不断探索 , 这款可以在短时间获得抗体基因的平台研发成功 , 并发挥了巨大作用 。 埃博拉、森林脑炎 , 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的抗体分离 , 都应用到了这个平台的技术 。
2019年 , 她被公派出国作博士后学习 。 为了提高口语能力 , 迟象阳从最基础的音标开始复习 , 重点强化发音和专业术语的听读 。 短短数月的出国准备期 , 迟象阳就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可以与国外专家无障碍交流 。
在国外 , 迟象阳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 白天做实验 , 晚上整理数据、写论文 , 一刻也不放松 。 学习归来后 , 她不但将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师弟师妹 , 还就借鉴国外实验室的管理规则和运行经验提出了咨询建议 。
在武汉抗疫一线的科研工作繁忙、紧张 。 3月4日是迟象阳的生日 , 那天她照例在实验室里做了一天检测 。
晚上 , 从帐篷里出来时 , 各种惊喜接连而至:同事刘坤送来一盒草莓 , 张梦瑶和杨益隆贡献了一包干果 , 董韵竹从冰箱里捧出一个蛋糕 , 还拿出一束花 , 其他团队成员也纷纷送上祝福……
迟象阳的丈夫李亮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一名工程师 , 如今正参与多项重大航天任务 。 夫妻二人都很忙碌 , 经常只能在深夜通过视频短暂相聚 。 “这两个月以来 , 凌晨两三点是我俩‘见面’最多的时刻 。 ”
迟象阳还特别挂念两岁多的女儿芊芊 。 前不久 , 李亮带着女儿在军事医学研究院办公区门口等了很久 。 因为那里的大屏幕上 , 会滚动播放战“疫”官兵的视频画面 , 能看到妈妈的身影 。 女儿站在那里 , 久久不愿离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