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翠花#民本思想与君主之私:贯穿明代发展史的君臣之争( 二 )
文章图片
救时宰相于谦
(三)明晚期
明晚期是君臣冲突最为严重的时候 , 晚明的三位皇帝 , 除了崇祯皇帝比较有作为以外 , 其他的皇帝都是平庸无能之辈 。 泰昌皇帝登基仅仅三个月 , 就不明不白的暴毙了 , 这时的君臣冲突虽然不明显 , 但是刚继位就去世的皇帝明显没有太大的权力 。 天启皇帝宠信魏忠贤 , 导致大臣们和魏忠贤都得你死我活 , 虽然魏忠贤没有被扳倒 , 但是这些大臣们到处奔走活动 , 已经为自己累积了很大的声望 , 以至于后来人们只知道国家有这些大臣 , 而不知道有皇帝 , 这样大臣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政治见解来掩盖皇帝的政治见解 。 这种情况在崇祯时期非常明显 , 大臣们经常在皇帝面前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 看似义正言辞实则荒诞无稽 , 而且还经常进谏批评崇祯皇帝 , 惹得崇祯皇帝大怒 , 崇祯一朝被廷杖而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 但不同的是 , 此时的崇祯皇帝已经完全被大臣牵着鼻子走 , 在君臣斗争中处于下风 , 因为他本人能力的不足和对“君弱臣强”的局面的漠视 , 最终导致国家权力分配模式发生了严重的冲突 。
文章图片
明末权臣温体仁二、民本思想与君主之私的冲突
(一)大臣们的民本思想
明代大臣和君主的冲突除了表现在政治见解方面的不同 , 还有当时已经在明朝流行的民本思想和君主之私的冲突 。 其实民本思想自古有之 , 从战国时代 , 孟子就提出了“民为贵 , 社稷次之 , 君为轻” , 《尚书》中也写到:“民为邦本 , 本固邦宁” 。 自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以后 , 儒家思想就成为了历代的官方指导思想 , 于是孔孟之道中“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得以伸张 , 信奉儒家思想的大臣们 , 他们的民本观念也更加先进 , 并且随着明代进步思想的诞生而与时俱进 。 所以明代很多大臣与皇帝不断发生冲突 , 也是因为反对皇帝不够重视民本 , 甚至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民众利益的做法 。
明武宗正德年间 , 正德皇帝想要去山东地区和南北直隶进香祈福 , 顺便在这些地方吃喝玩乐一番 , 皇帝的这种想法固然不可阻挡 , 但是他如果出去游玩就要花费大量的钱财 , 这些钱财当然都出在百姓身上 , 皇帝如此大张旗鼓的拿着百姓的钱去玩乐 , 却要百姓卑躬屈膝 , 岂不是对于民本思想的玷污?于是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以民生社稷为重 , 给民众树立正确的榜样 , 这件事最终以数十名大臣付出了血的代价而告终 , 正德皇帝终于妥协 , 再不提此事 。 在明代这样为民请愿的案例不在少数 , 大臣们之所以与皇帝激烈抗争 , 也是因为他们本身对于民本思想的崇拜 , 为民请愿也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
文章图片
明武宗朱厚照
(二)君主“私人观”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非常厌恶 , 他甚至气愤的说:“孟子如果生在明代 , 当诛” 。 后世的皇帝当然没有朱元璋这样明目张胆的抨击民本思想 , 为了树立自己“爱民如子”的仁爱形象 , 他们经常在公众面前大谈“养民之责”、“教化之责” , 还指责大臣们没有尽到对百姓的责任 。 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 皇帝却远远没有做到他们口中的“养民教民”之责 。 在封建帝王的心里 , 百姓始终没有他们的利益重要 , 他们的“私天下观”让他们把天下看做自己一个人的 , 百姓与帝王只能是服从关系 , 以民为本的思想也必须建立在君王拥有绝对统治权的基础上 。 但是这种私人观念受到代表民本思想的官僚体系的制约 , 在皇帝“私人欲望”膨胀而要伤害百姓时 , 大臣们就会站出来维护百姓的利益 , 抵御君主“以天下奉一人”的思想 , 从而和君主发生冲突 , 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据理力争 , 君主“私天下”的观念才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政治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