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与父母有共同的爱好是怎么样一种感受

我的导师和师母是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学院同一个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他们的孩子轻松的考上了魔都985的医学专业,但读到大三时毅然决然的转到了父母所学的专业。在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或不可理解的时候,他却说,我是真心喜欢着这个专业,仅此而已。
■网友的回复
这个问题在川渝一带完全不是问题,因为过了二十岁所有人都有一个共同爱好,打麻将。
■网友的回复
我爸当年读中文系,我现在读的英文系。我妈虽然不是文学专业,但是我们全家都是文学爱好者。我成长的一大深刻感受就是,想看的书经常就在家里书架上!而且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我们家有面书柜,最开始有三层是分给我放书的。小一点的时候我对爸妈的书兴趣不大,翻书架的时候只在自己的「青少年区」翻阅。大一点之后我就开始在我爸妈的书区乱看,大概初中的时候还翻出来我爸买的《梦的解析》。我爸当时告诉我这是心理学经典中的经典,所以我就拿去翻。看完了一半,虽然那个时候我觉得它完全是个猎奇小故事集……一个一个梦都太古怪了。当时我爸还指给我《寂静的春天》,以及《第二性·女人》。但是我兴趣缺缺。学了文学后特别后悔!我为什么没有初中就把这两本读了!高中的时候智力稍微开始启蒙,除了看老师推荐的书之外也开始自己找书看。然后就经常和我爸妈有这样的对话:「爸,我想买《城南旧事》。」「家里有。」「爸,我想买《傲慢与偏见》。」「家里有。」「我有点想看《资本论》啊。」「咱家就有啊。」……我爸之前还指给我好多类似《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西方文学流派》《新感觉派小说选》之类的二十多本我现在还需要学的内容……前一个星期没有征求爸妈意见在网上买了杨绛的《我们仨》。当天下午就在书柜里发现了同一个版本,还是很多年前买的。基本上,只要是比较经典的书,或者比较经典的作者,我买之前先去我家书柜找,十有八九能找到,如果是外文书翻译还经常是草婴啊傅雷啊这些大家。《论法的精神》和《查拉斯图拉如是说》这种也有。看一篇文章介绍日本作家,第一次知道大江健三郎这个名字,回家就发现有他的书。别人如果是「知道了一个新作家→买这个作家的书」,我就经常是「知道了一个新作家→发现家里已经有这本书/这个作家的文集」。因为家里人都爱看书,所以我读的好多作者都是爸妈引荐给我的。刘瑜、蒋勋、三毛的书最开始是我妈买,我才跟着开始看的。木心也是因为我爸提到了他的《文学回忆录》,我才开始看。每次回家,都会在我家书柜里有新的发现。成长就是看着爸妈书柜里的书越来越有趣的过程。
■网友的回复
只是单纯的想说说自己的体验。。。我跟老妈是共同爱好很多。。而且老妈比较小女生性格。。就关系很像朋友。。记得以前追韩剧。电脑平板都几乎没有。。只有电视。。半夜看。定闹钟。两个人大冬天的裹个被子坐沙发上看。。喜欢看的书会互相推荐。喜欢吃的东西会跑很远一起去吃。。然后呢。。就是只要是女生都喜欢的购物也会经常性地一起。。后遗症就是。。我现在都不敢一个人买太贵的东西。。觉得自己喜欢了妈妈不喜欢就不会喜欢的长久。。她也是这么觉得。。所以买东西都会发图片给我。。我觉得这样的好处就是互动会很多。会时刻掌握对方的动态。。比如:我最近实验室忙就没回家,刚才接到她电话。说我曾经喜欢的一双鞋觉得贵没买的降价了。问现在还喜欢吗。要不要先帮我一买。就觉得瞬间心里暖暖的。。谢谢你问这个问题。。我回答得很幸福。不尽如人意的话。也请谅解。
■网友的回复
【子女与父母有共同的爱好是怎么样一种感受】 一家三口都特别喜欢看书,我喜欢看探险,科幻类小说。父皇看科普类的,金庸,古龙,还有那种带着浓厚美国西部拓荒时期风格的小说。母后则喜欢看国家地理、南方系列的杂志以及以张爱玲为代表的女性文学作品。
一家人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互相鄙视一下对方的爱好,然后推荐几本自己认为不错的书,然后继续看自己的。吃饭的时候边看电视,一遍就能听到“诶,这个孩子好像《XXX》书里的xxx啊。”“诶?这个剧情不是和《XXX》中的xxx片段一样么。如果遇到了自己读过的书被翻拍成电视剧的情况,那就完了,饭也不吃了,碗一放。就开始balabala的剧透了,简直神烦~(哈哈)。我记得之前电视上演的《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就是刘猛的《如临大敌》改编的,当时父皇那个得瑟.....其实我觉得一家人能有个共同爱好真的蛮不错的,可能是同一种职业带来的,也可能是被影响出来的,但是这种感觉特别棒。真的。用女神绫波丽的话来说就是——这就是羁绊。
■网友的回复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相机镜头不够用啦!(因为爸爸和我都是摄影狗)
■网友的回复
大家都说开心的事,我说个不那么开心的我与父母有很多共同爱好,但缺乏交流。我小时候比较内向,四年级转学后开始住校,每周末回家。经常和老师同学接触,说话渐渐比以前多了,但是跟父母的交流少了,感觉每次回到家里没什么可说的,就又切换回沉闷懒散的样子。从此我在同学面前和在家人面前就完全是两种状态,两种都是我的自然状态,让我在家里大说大笑,我觉得不习惯。初中高中仍然住校,学业更重,也更爱跟同学出去玩,再加上那个岁数的年轻人比较叛逆,自己的想法比较多,跟父母的沟通就更少了。直到发生了一件让我每每想起来都后悔的事,我才发现跟父母的沟通是多么重要。父亲从年轻时就喜欢摇滚乐和欧美流行乐,我也从小跟着他听,但是长大后每次去看演唱会都是我自己去或者约同学去。有时我会跟父母说:我去看XX的演唱会了,有时干脆不跟他们提起。我也从来没问过父亲想不想去看演唱会,我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过了那个年纪。高三那年正好赶上老鹰乐队的告别演唱会和鲍勃迪兰演唱会,如此难得的机会,过了这村没这店,我却又想当然地认为父母一定会怕我从学习上分心而不让我去(实际上我学习也没多认真,当然也没让他们知道)。直到高考结束,我和他们提起这回事,父亲说:如果你当时告诉我,我肯定支持你去。此时我才恍然发觉,虽然父母是了解我的,我却一点也不了解他们,还擅自在我们之间竖起了一道墙。为什么想去看演唱会,却想当然地以为父母一定不会让我去,所以连提都不提一声?老鹰乐队是父亲最喜欢的乐队,为什么我没有告诉父亲他们要来开演唱会?其实他也很想去看吧?现在,我还是不在父母身边,我与他们的沟通也还需继续努力,但是下次想看演唱会的时候,我会邀请父亲一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