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暖水瓶」又一个试验告诉我们:称赞‘品格’更有效!


「宝宝的暖水瓶」又一个试验告诉我们:称赞‘品格’更有效!
文章图片
「宝宝的暖水瓶」又一个试验告诉我们:称赞‘品格’更有效!
文章图片
「宝宝的暖水瓶」又一个试验告诉我们:称赞‘品格’更有效!
文章图片
作为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父亲 ,
我越来越好奇 ,
慷慨的品格倾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
「宝宝的暖水瓶」又一个试验告诉我们:称赞‘品格’更有效!
文章图片
尽管一些父母十分重视孩子的成就 , 但成功并不是多数家长的首要目标 。 事实上 , 远比这个让父母们更关心的是 , 如何让孩子变得友善、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
这一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重要 , 但教育孩子去关爱他人可并不简单 。
【「宝宝的暖水瓶」又一个试验告诉我们:称赞‘品格’更有效!】以色列开展的一项研究涵盖了600个家庭 , 研究发现重视友善、同情的父母 , 常常并不能教育出也认同这些价值观的孩子 。 是不是有些孩子本性就好 , 而另一些则不好?
过去十年 , 我一直在研究那些经常无条件帮助他人的人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 作为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的父亲 , 我越来越好奇这些慷慨的品格倾向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
对双胞胎开展的遗传学研究显示 , 我们表现出的慷慨、关爱他人的倾向中 , 有四分之一到超过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 。
这个比例为后天的培养留下了相当大的空间 。
在两岁时 , 孩子们就体验到了某些道德情绪 , 也就是由对与错激发的情感 。
研究显示 , 要将关爱他人作为一种正确的行为进行强化 , 赞扬比奖励更为有效 。 奖励可能会诱导孩子 , 只在能拿到好处的时候对人友善 , 而赞扬却能传达出 , 与别人分享的行为本质上就是有价值的 。
不过 , 如果孩子表现出了慷慨的早期迹象 , 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赞扬呢?
许多父母相信 , 应当赞扬的是行为 , 而不是孩子本人 。 这样一来 , 孩子们就能学会重复这种行为 。 的确 , 我认识的一对夫妇就很小心 , 会说“你做的这件事对人太有帮助了” , 而不会说“你真是个乐于助人的人” 。
但这是正确的手段吗?
「宝宝的暖水瓶」又一个试验告诉我们:称赞‘品格’更有效!
文章图片
▲称赞孩子的品格能够帮助他们把慷慨内化为自身认同的一部分 。
在一项巧妙的试验中 , 研究人员琼·格鲁塞克和艾丽卡·雷德勒研究了称赞慷慨行为和称赞慷慨品格 , 分别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
一群七八岁的小孩儿赢得了糖果 , 把其中一些捐给贫穷的小孩后 , 研究人员会说:“哇 , 你分享了很多 。 ”
之后研究人员随机地向孩子给予不同类型的表扬 。 对于其中一些 , 他们表扬了行动:“你把一些自己的糖果给了穷孩子 , 这样做真好 。 是的 , 这是一件善良、帮助人的事 。 ”
对于另一些 , 他们则表扬了行为背后的品格:“我觉得你是那种只要能做到 , 就会帮助别人的人 。 是的 , 你是一个很善良、乐于助人的人 。 ”
两个星期后 , 再有给予和分享的机会时 , 那些品格受到称赞的孩子 , 要比行为受到称赞的孩子慷慨得多 。
称赞孩子的品格 , 能够帮助孩子们把慷慨内化为自身认同的一部分 , 孩子们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了解到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
这一结论与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布莱恩主持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相吻合 , 布莱恩的研究发现 , 对于道德行为 , 名词的效果好过动词 。
要想让三岁至六岁孩子在一项任务中提供帮助 , 让他们“当帮手”的效果 , 比让他们“来帮忙”的效果好22%至29% 。 而告知参试者“不要成为作弊者” , 与叮嘱“不要作弊”相比 , 能将作弊的情况减少一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