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阿姨#11封寄往天堂的信丨武汉女医生丈夫:来世我们白头偕老写在最后( 二 )
熊阿姨本名叫做熊桂凤 , 她是我的采访对象 。 前年去武汉写“过早” , 被推荐去尝她家的面窝 。 面窝是热干面和豆皮之外 , 武汉最流行的一种早点 。 是把黄豆和大米磨成浆后 , 放在一个圆形扁平、中间凸起的勺子里炸制而成 , 炸出来是个中间带孔的圆饼 。
熊阿姨的摊位在沈阳路上 。 没有招牌 , 是在一家早餐店里租出来的不到半平方米的空间 , 但看到长队就不会走过了 。 她的面窝炸得有点功夫 。 她可以按照顾客的需求来炸——老年人牙口不好 , 她就只炸“框框” , 也就是像面包圈一样松软的边;年轻人喜欢吃脆的 , 她就把米浆摊放得薄薄的 。 来买面窝的都是附近的街坊 , 不用问熊阿姨就知道他们各自的口味 。 熊阿姨是位很善良体贴的人 。 那天我看到有个人要买10个面窝 , 其他人都唉声叹气起来 。 熊阿姨就和他商量 , 后面的奶奶就要两个面窝 , 已经站了半天了 , 让她先买好不好啊?
采访我去了两次 。 第一次看到人太多 , 说了几句便没有再打扰 。 第二次专门在她生意的尾声又去拜访 。 武汉的夏天 , 要长时间站在油锅边 , 滋味当然不好受 。 熊阿姨的眼睛被油烟熏得红红的 , 要用毛巾不断擦拭汗水 。 每天早上四点钟丈夫帮她磨浆备料 。 她五点钟独自出摊 , 要到中午一点才结束 。 她的丈夫从事保安的工作 。 就是夫妻俩这点微薄的薪水 , 让他们能够从(城郊)黄陂到武汉(市区)安下家来 , 供养了三个孩子读书 。 她当时对我说“不求孩子成才 , 只求成人 , 他们能健康快乐地生活 。 只要我还提得动勺子、搬得动锅 , 这个生意就会继续做下去 。 ”
油锅边太热了 , 熊阿姨炸得面窝太好吃了 , 以至于我对整个场景记忆颇深 。 疫情出来后 , 身边有人在心心念各种武汉小吃 , 我心里也在暗想 , 等到樱花盛开时 , 一切都好起来 , 如果我要能再去武汉 , 也要再去找熊阿姨买面窝 。
两天前第一次听武汉的朋友讲起她去世的传闻 , 我还不能够相信 , 看上去身体壮实的熊阿姨怎么就这么去了 。 也是刚刚看她女儿接受采访 , 才知道熊阿姨身体并不好 , 多年来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 但仍然坚持出摊 。 也是身体底子差的原因 , 不到10天的功夫 , 从卫生所转到到医院 , 就去世了 。 现在她的三个孩子都平安 , 丈夫感染后已经痊愈 , 目前正在隔离 。
那次采访 , 让我认识了武汉这座城市里许多默默无闻的人 。 他们天未亮开始的忙碌 , 让千万人早起就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早餐 。 因为认识他们 , 也让我对武汉这座城市有了情感的连接 , 在疫情发生后 , 一直在通过各种渠道 , 确认他们都健康平安 。
相信那些熊阿姨周边的街坊 , 和她有着一面之缘的人 , 也都在心里默默怀念着她 , 感谢她付出的辛劳曾经给他们带来温暖和方便 。 他们也许并不知道熊桂凤的真实名字 , 但会记得伴着面窝的香气 , 在街角的小店里曾经有这样一位笑容亲切的阿姨 。
2月6日 俞关荣 , 71岁 , 武汉长江救援队发起人 , 因双肺感染去世 , 未确诊新冠肺炎 。 他喜欢冬泳 , 在水下能憋3分20秒 , 过去10年里 , 该公益组织挽救过数百人生命 。
本文插图
1月30号发微信问候 , 老哥没回 。 2月6号 , 他们说老哥走了 。
老哥大名“俞关荣” , 我们叫他“大磉” 。 “磉”是柱底的石墩 , 这名字像他 。 从雅安地震到鲁甸地震 , 很多灾区一线我们都去过 , 支援当地救援 , 老哥干活多、说话少 。 他觉得这么着踏实 。
这么多年 , 没见老哥急过 , 他爱笑 , 微笑的那种 。 最后一次见面是两个多月前 , 在浙江乐清 , 我们搞了一场联合救援演练 。 我负责协调 , 老哥是安全员 。 为纪念进入救援圈子十年 , 还给“大磉”发了纪念臂章 。 被抓拍的照片里 , 老哥看着特别慈祥 。
推荐阅读
- 孙阿姨■缝了几十针!贵阳这位老人竟被亲生女儿打进医院
- 『铁阿姨』买婚房遇上不靠谱中介 赔偿款没了
- #潇湘晨报网#无语!"阿姨"还是"姐姐"?两家人在高速上吵到急停散伙
- [济南市历下区检察院]女子嫌朋友孩子叫自己“阿姨”,两家人争吵后分道扬镳
- #解封#1100万人暂停轨迹,从封城到解封,武汉76天经历了什么?
- 宜宾新闻网@电信公司的叔叔阿姨做贫困学子的“守梦人”
- 『丁阿姨』泪目!无锡医疗队车队经过,这对母女“隔空相见”
- 环球网:宿管阿姨24小时在线接单,竟然火到上热搜,还收到"隔空表白"
- 方方阿姨为什么招骂
- 方方阿姨为什么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