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海南频道」盘点那些现实版的“恐怖邮轮” 比想象的更触目惊心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盘点那些现实版的“恐怖邮轮” 比想象的更触目惊心
视频:5人确诊逾40人被隔离 “布拉马尔女士”号邮轮将停靠古巴 来源:*****
现实版“恐怖邮轮” 比想象的更触目惊心
“钻石公主号”邮轮因600多名人员感染新冠病毒成了现实版“恐怖邮轮” , 而随着疫情的发展 , “中毒”的邮轮已不仅仅是“钻石公主号” , “威士特丹”号邮轮、“地中海传奇”号邮轮、“至尊公主”号邮轮、“歌剧号邮轮”等名字随后见诸报端 。
2月18日晚 , 日本著名传染病学家、神户大学教授岩田健太郎于社交媒体上传视频讲述他在“钻石公主号”邮轮上的惊人发现 。
他把“钻石公主”号比喻成“新冠病毒制造机” , 直言所见令他“几乎要昏过去” , “即使在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与北京抗击SARS时 , 也没有那么令人恐惧” 。
岩田健太郎的视频引起一片哗然 , 将“钻石公主号”推上风口浪尖 。 事实上 , 正如美国范德堡大学传染病专家威廉·沙夫纳所说 , “不管是冠状病毒、诺如病毒抑或流感 , 邮轮简直是帮助病毒大肆传播的绝佳场所” , 传染病与船 , 实在是有着数不清的孽缘 。
黑死病以船为导火索
用鼠疫点燃了整个欧洲
从1347至1353年 , 席卷整个欧洲的被称之为黑死病的鼠疫大瘟疫 , 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性命 , 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 。
而作为病毒大肆传播的绝佳场所 , 黑死病自然不会“放过”船只 。
1347年 , 意大利西北海岸的热那亚共和国的卡法城鼠疫暴发 , 随后 , 城内的一批热那亚人 , 乘多艘商船逃离 , 鼠疫于同年9月首先传播到了西西里的墨西拿;11月随着水路抵达热那亚和法国马赛 , 1348年1月又攻破威尼斯和比萨 , 3月攻破重镇佛罗伦萨 , 然后鼠疫传遍了法国、西班牙、英国、德国、希腊、丹麦、挪威、冰岛乃至埃及、大马士革、麦加、也门等中东地区 , 在1352年甚至传进了俄罗斯 。 黑死病以船为导火索 , 用鼠疫点燃了整个欧洲 。
据《科学美国人》意大利版的文章报道 , 在意大利和欧洲 , 鼠疫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是1944年 。 当时 , 一艘来自马耳他的英国轮船驶入了刚成为盟军海军基地不久的塔兰托港口 , 船上载有废布料和破棉衣 , 这些下脚料将被制作成次等布料 。 在航行的过程中 , 一名水手死于鼠疫 , 但船长非但没有将此事上报 , 还获得了停泊、卸货及上岸的许可 。 几天后 , 也就是1944年末 , 军队内部出现了首批鼠疫感染病例 , 之后也有市民受到感染 。
“泰孔德罗加号”
一座漂浮着的瘟疫之城
1851年 ,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迎来第一波淘金热 , 英国移民委员会开始赞助在苏格兰、爱尔兰和英国的家庭前往维多利亚农场工作 , 1852年 , 美国商用帆船泰孔德罗加号将移民带到澳大利亚 。 8月4日 , 泰孔德罗加号由英国利物浦出发 , 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 。 船上有814名移民 , 其中大多数是苏格兰的农场工人和牧羊人 。
【「中新网海南频道」盘点那些现实版的“恐怖邮轮” 比想象的更触目惊心】在航行不到一周的时间里 , 船上便暴发了斑疹伤寒 。 8月12日 , 第一位乘客死亡 。 由于拥挤 , 通风不良和恶劣的卫生状况 , 越来越多的乘客染上疾病 , 最终数百人感染斑疹伤寒 , 一百多人因此丧生 , 其中包括86名儿童 。 泰孔德罗加号变成了一座漂浮着的瘟疫之城 。
在海上经历了地狱般的90天之后 , 1852年11月5日 , 泰孔德罗加号高高升起要求检疫的黄旗子驶入菲利普港湾 。 此时船上的粮食和药品已消耗殆尽 。
病患陆续被转移至岸上的简易帐篷中接受进一步治疗 , 情况开始好转 。 澳大利亚政府迅速在海滩建起简陋的检疫站 , 并征用了两所民宅作为医院 , 还购买了Lysander号作为检疫用废船 。 经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 , 泰孔德罗加号上的绝大多数乘客得以幸存 , 恢复健康 , 并顺利成为这个国家的新移民 。
推荐阅读
- 【四川新闻网南充频道】深夜事故竟牵出酒后驾驶,违法男子被严肃处理
- 【龙岩电视台公共频道】人民医院路段发生了一起醉汉趴在地上吃夜宵被撞的特殊交通事故
- 『海南省三沙市』国务院批准海南省三沙市设立市辖区
-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脱贫政策持续,干部帮扶不停,欧宗亮家日子越过越亮堂
- 【人民日报客户端重庆频道】“危房改造有资金,但家里无力自建咋办?”万州老人唐文珍这个烦恼,解决了
- 『海南广电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中国“稻王”在海南诞生!亩产最高超2000公斤!
- 电商@两部门:着力解决电商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 胖哥汽车频道:在高速公路行驶时,遇到过什么突发状况吗?
- 【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频道】云南普洱查获涉嫌偷越国(边)境的违法犯罪嫌疑人49名
- #黄河新闻网吕梁频道#文水:50年不变的“守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