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体验神似VS Code,华为云CloudIDE的前世今生都有哪些故事?( 二 )

  当时业界主流的IDE工具无非几种,Eclipse、Visual Studio、IntelliJ,直到今天这几款也依然是桌面开发者的首选 。

  基于提供多语言适配能力开发工具的初衷,以及考虑到商业许可及用户接受度,我们选择了基于Eclipse Che来构建第一代CloudIDE服务的方案 。

  


使用体验神似VS Code,华为云CloudIDE的前世今生都有哪些故事?

----使用体验神似VS Code , 华为云CloudIDE的前世今生都有哪些故事?//----

  这种新出现的WebIDE把本地开发工作搬到了云端,开发者可以在云端保存自己的开发环境,编写代码,运行和调试应用,甚至我们还可以对接云服务,提供类似代码检查这样的集成化场景能力 。

  2017年 CloudIDE “公测”了,在磨砺中积累经验

  自从2017年CloudIDE服务开始公测,就不断接到用户各种吐槽:

  “启动这么慢,要3分钟,还会失败!”

  “你们不是基于Eclipse吗,长得一个Eclipse模样,怎么用起来和Eclipse差距这么大呢,快捷键呢?”

  “怎么调试和运行,连个缺省的调试能力都没有吗?没有调试功能还算IDE吗,这充其量只能算个玩具吧?”

  “编码提示呢,那么多保留字全靠我自己记,我记不住啊”

  “不是有个容器吗,容器让不让我访问啊”

  从用户不断质疑的声音中,逐步找到了开发者对于一款云端IDE的关注点:

  体验:

  开发者已经掌握了一到两种桌面IDE的使用,再去学习新的IDE开发体验会给日常工作带来额外的负担,另辟蹊径的操作体验未必会被开发者接受 。

  Visual Studio Code之所以能以轻量之身霸占热度之首,凭借的就是兼容各种开发语言的能力 。 不用再学习啦,节约多少时间!

  成本:

  没人不关心钱的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 如果位于云端的IDE管理服务和语言服务过于重载,要么服务商吃不住(运营成本太高),要么用户受不了(要求配置太高) 。

  原有的IDE框架还是过于重载,甚至需要两个容器才能支持一个用户实例 。 成本太高啦,劝退多少用户!

使用体验神似VS Code,华为云CloudIDE的前世今生都有哪些故事?。  生态:

  “独行快,众行远”,任何平台都需要伙伴的聚合与共赢,不能指望自己可以搞定所有的事情,但是可以提供相关的方法 。

  插件,就是为了满足定制化需要而出现的机制,可以说在各种桌面系统上已经有了极好的效果,支持插件也是一个必要的选项 。 开放插件生态,聚合多少伙伴!

  价值:

  每一个服务都有它的商业价值,IDE服务除了完成编写代码和运行调试的基本能力,还要可以融入业务场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