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疫情冲击,宏观政策如何发力( 二 )

当前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应该是对冲疫情对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影响 。相比经济总量和增速,更应该关注那些能反映经济社会结构的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产业和就业结构的变迁、微观经济单元的活力、收入分配结构、全球价值链的参与度和定位、研发强度和创新能力、投资资本收益率等 。摆脱刚性增长目标的约束,以更大力度推动结构性改革,应该成为我国当下采取的宏观政策新范式 。 
刘尚希:除了经济层面,全球疫情风险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会产生很大影响 。中国的产业供应链已经进入到全球经济当中,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有长期考虑 。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阶段性、短期的,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疫情对经济增长速度,特别是一季度经济增速会产生较大冲击,但通过一系列政策对冲,能够把疫情对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 。当前,要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稳定预期,促进经济社会尽快恢复常态,回到正轨 。但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有了充分准备,大变局中的风险就变成了战略机遇 。 
温彬:制定宏观政策要坚持“以我为主”,根据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需要,出台实施合适的调控政策 。同时,也要关注境外经济刺激政策带来的外溢效应,以及全球经济衰退、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要增加宏观政策弹性,强化逆周期调节,做好充分应对准备,防范各种风险冲击 。 
推更多减税降费举措 
近期,我国已采取加大资金投入、减税降费等一系列财税措施 。下一步,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更加积极有为? 
刘尚希:我们需要跳出传统思维,全面分析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公共风险,从稳定市场预期和增强社会信心的角度,在财政风险可控的条件下,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 
对于中央已明确的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等措施,要进一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尽快充分发挥政策效果 。 
长远来看,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既需要救援性的政策安排,更需要深化改革开放和改善营商环境 。唯有出台新的改革举措,才能从根本上增强信心,改善企业预期 。 
面对前所未有的减收增支压力,要大力优化支出结构 。有必要全面调整预算,对支出项目重新“排队” 。要优化财政资金配置,打破支出固化格局,该砍掉的项目坚决砍掉,该保障的项目要切实保障 。 
财政资金不是无限的,需要引导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要鼓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和政府购买服务,推出市场化改革举措,把财政资源与市场、社会资源协同起来发挥作用,形成抗疫合力,以共治共建、合作创新方式来满足老百姓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 
同时,应该建立反馈机制,对政策效果作出及时、动态科学评估,并根据政策实施和现实情况变化,不断巩固、修正、调整 。同治病用药一样,不确定性条件下的政策措施应当始终与风险状态的变化相匹配 。 
刘俏:鉴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带来的风险超过预期,我认为应该实施更大力度的财政政策 。从结构性影响角度看,疫情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经济微观基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二是对消费和就业的冲击 。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我国80%以上就业岗位,消费在2019年拉动了我国近60%经济增长,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力点应该放在稳就业和促消费上,着力为3000多万中小微企业和9000多万个体工商户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 
对于中小微企业,可以在减税降费方面推出更多举措 。我国增值税改革基本上已经到位,未来还可以下调企业所得税,这将起到增强中小微企业投资信心、提升投资资本收益率的作用 。 
在促进消费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政策对冲疫情带来的影响 。比如,通过对个人收入所得税进一步调整,增加个人和家庭可支配收入;为低收入群体和湖北省居民发放消费券;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