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警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医生建议家中常备公勺公筷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杆菌 , 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 。 它往往存在于人的胃中 , 传播方式是粪口传播 , 特别是各种聚餐 , 更是为这种病菌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
传染能力有多强?
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描述就是——“一人得病 全家感染” 。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胃肠微创中心主治医师伍映鑫说 , 调查数据显示 , 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成人感染率高达50%左右 , 中国、日本、韩国的感染率要比欧美国家高 , 原因就在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 而环境因素不但包括饮食种类 , 还包括共餐习惯 。
疫情当前 , 公勺公筷制成为热词 。 那么 , 从专业医生来看 , 餐馆甚至家中使用公勺公筷能避免哪些病菌?它们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餐桌革命”对防控食源性疾病有何作用?
聚餐期间 , 共享美食可谓是人间一大快事 , 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时候 , 其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隐患——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 说起幽门螺旋杆菌 , 可能很多人都比较陌生 , 但它却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
幽门螺旋杆菌
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有多大?伍映鑫说 , Hp和一些上消化道疾病发生有紧密联系 , 是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 , 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 , Hp感染者患胃癌的危险性可增加2至3倍 , 而在发展中国家 , 约有63%的胃癌病例与Hp感染有关 。
此外 , 幽门螺旋杆菌的“战斗力”也很强 。 除胃黏膜外 , 人的唾液、牙菌斑和粪便中 , 都有Hp的“身影” 。 伍映鑫说 , 宿主感染Hp后 , 它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胃黏膜损伤 , 包括Hp定植、损害胃黏膜屏障、炎症与免疫反应、毒力基因造成的损害、感染后胃泌素和生长抑素调节失衡所致的胃酸分泌异常等 。 鉴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炎症发生密切相关 , 因此一旦出现上腹不适、饱胀等消化道症状 , 要及时就诊 。
而幽门螺旋杆菌的预防尤其重要 , 其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实行餐具的消毒 , 推行公筷制、分餐制 。
儿童也被感染
建议家中常备公勺公筷
伍映鑫说 , 由于中国家长常常为孩子配备专勺专筷 , 所以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情况还好 , 不过近来也呈现出感染趋势 , “比如十几岁甚至几岁的儿童被感染” 。
当然 , 共餐制还可能会引起多种疾病的传播 , 比如甲肝、霍乱、戊肝、细菌性痢疾、伤寒、肠结核、脊髓灰质炎等 , 其中最普遍最常见的当属幽门螺旋杆菌 。
伍映鑫指出 , 随着疫情促使分餐制再度成为热词 , 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推行“餐桌革命” , 守护“舌尖上的健康” 。 然而 , 这场“餐桌革命”目前看起来还有一些难题需要破解 。 其中 , 最大的难题就是人们的接受度 。
伍映鑫举了一个例子 , 一位患者因上腹胀痛来到医院 , 通过胃镜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 最终判断为幽门螺旋杆菌 。 在检查结果还没出来前 , 医生建议他暂时和家人分餐 。 不过 , 效果并不好 , 病人认为一家人还要用公筷太生分 , 不习惯也搞得像外人一样 。 “等到检查结果明确说明是病菌感染 , 向他申明不分餐的后果后 , 他才接受了建议” 。
“我们需要把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传播途径给老人说清楚 , 相信能听明白的老人都会同意分碗筷、适度分餐 。 ”伍映鑫建议 , 即使在家中 , 也最好实行公筷制 , 减少细菌病毒的相互传染 。 吃饭使用专碗专筷、夹菜使用公筷公勺的方式 , 尽量不要相互夹菜 , 这样是能够避免细菌病毒交叉传染的 。
【「幽门螺旋杆菌」警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医生建议家中常备公勺公筷】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戴佳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