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 二 )
旅游时节
去往雁门关参观四季皆可 , 夏秋季节的雁门关掩映在茂密当中 , 冬春的雁门关更显苍凉 。
雁门关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 , 直抵幽燕 , 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 恒山沿代县北境蜿蜒于山巅的内长城 , 将雁门山、馒头山、草垛山联成一体 。 它北依雁北高原 , 南屏忻定盆地 。 雁门关坐落于代州古城北部勾注山脊 , 位于山西北部的代县城北约20公里的雁门山上 。 “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 , 高踞勾注山上 , 是大雁南下北归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 。
文章图片
建筑布局
雁门关的围城随山势而建 , 周长5公里多 。 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 , 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 , 合围处建有城门 。 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 , 起到屏障的作用 。
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 , 东南有练兵的校场 。 西门外有关帝庙 。 东门外有靖边祠 , 祭祀战国名将李牧 , 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 。
关城以西的旧关城俗称为铁里门 。 两关之间用石砌长城相连 , 并建造了敌楼、烽火台等 , 形成一组完整的防御体系 。 在旧关城附近有一段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 , 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 , 该段长城全长5033米 , 墙高6-8米 , 底宽5米 , 顶宽3米 。 每隔120米左右 , 便建烽火台和敌楼各一座 , 在险要的地段 , 还设置了堡寨、壕沟和暗门等 。 它的东西两端向北延伸后 , 最终与外长城相连 。
文章图片
历史价值
雄关雁门 , 居“天下九塞”之首(引自《吕氏春秋》) , 有“北方之险 , 有卢龙、飞狐(飞狐古道)、勾注为之首”的说法 。 《战国策》记载:“张仪说燕王:赵王欲并代 , 与代王遇于勾注之塞” 。 《史记》记载:"赵襄子逾勾注而破并、代" 。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有代勾注之北” 。 [4]自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 , 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 。 赵置雁门郡 , 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
文章图片
自秦汉以来 , 山西北部就是北朝各国统治的中心 , 成为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 。 雁门关及其所在的代县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 , 所以 , 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 。 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 , 发生在这里的战事 , 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 , 可见它确实是兵家必争之地 。 雁门关北通大同 , 南达太原 , 进可主辽阔草原 , 退可守千里关中 ,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
文章图片
雁门关南控中原 , 北扼漠原 , 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 。 上古称北陵、西隃 , 战国列称九塞之首 , 南北朝列称北庭三关 , 明代列称山西内三关 。 历称勾注塞、西陉关 , 向以关山雄固 , 北塞门户著名 , 是中国长城文化、关隘文化之瑰宝 。 《雁门关志》载:“勾注山 , 古称陉岭 , 岭西为西陉关 , 岭东为东陉关 , 两关石头边墙联为一体 , 历代珠联璧合互为倚防 。 雁门关明代前址西陉关 , 东陉关倚防;明代后址东陉关 , 西陉关倚防” 。 古雁门关北口为白草口 , 南口为太和岭口;明雁门关北口为广武口 , 南口为南口 。 雁门关东西两翼分别延伸至繁峙、原平 , 设隘口十八 。 雁门关整体布防概括为“两关四口十八隘” 。
文章图片
【『平遥古城』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关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 , 所以 , 自古为边防戍守要地 。 雁门山是山西吕梁山脉北支云中山向晋东北延伸的部分 , 东与恒山相接 , 略呈东西走向横亘于晋北大同盆地与晋中忻代盆地之间 , 海拔15O0米以上 , 构成南北之巨防 。 而它又是断块山 , 峭拔险峻 , 难以攀越 , 这更增强了山北山南的隔离性 , 以致山北地区在历史上长期为汉族统治势力所不及 , 而为北方诸民族所占据 。 雁门关北通晋北重镇大同 , 远至蒙古高原 , 南通晋中重镇太原 , 可转达古代政治中心区中原和关中 ,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