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时空」河南省安阳市在明清时期彰德是这么来的,“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

因为影视剧里反映清朝较多 , 大家对清朝初年时的撤藩、削藩一事了解的也比较多 。 但是很多人不了解的是削藩一事不仅存在于清朝 , 甚至在五代十国时期的“五代”里就已经进行过 , 而在削藩的过程中 , 有个关键的运作是一直围绕着一个城市展开的 , 这个城市就是安阳 。
安阳市是河南省最北端的城市 。 熟悉历史的都知道它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 在商朝时被称为殷 , 商王盘庚曾迁都于此 , 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商 。 其北侧20公里左右的地方还有三国曹魏建立、历经六朝的邺城 。 邺城被隋文帝杨坚毁掉之后 , 就将相州、邺郡治所迁到了安阳 , 并改为邺 。 后晋天福三年 , 在这里置彰德军 , 又给此地增加了“彰德“这个名字 。
「大运河时空」河南省安阳市在明清时期彰德是这么来的,“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
文章图片
明朝的彰德府
以上的资料是大家熟知的 , 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何这里当时已经是相当于今天省级单位的治所了 , 还非得要设置一个彰德军 。 今天就捋一捋这段历史 。 设置彰德军是为了分相州上级主管单位天雄军节度使的权 , 消弱它的力量
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唐朝 , 是由于地方割剧势力发生叛乱 , 才使唐朝由盛转衰的 , 唐朝后期也是为了使地方割据势力互相制约、抗衡 , 而进一步扩大“藩镇“、节度使的规模 , 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凡四十七镇“ , 正是有这么多藩镇 , 再加上黄巢起义 , 最终使盛极一时的唐朝走向灭亡 。 灭唐之人正是节度使之一、宣武军节度使朱温 。
「大运河时空」河南省安阳市在明清时期彰德是这么来的,“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
文章图片
元和方镇图北部
朱温所建立的大梁 , 史称后梁 , 所占据的地盘可没有全盘接纳了整个唐朝 。 除了长江以南的势力不说 , 它的周边还有大大小的五、六个节度使势力政权 , 并且后梁内部也是设了许多节度使 , 来帮朱温征战四方以及管理地方 。 朱温是由节度使“成长“起来的 , 他从唐朝灭亡的历史以及自己的经历所得 , 可能自从他当上皇帝那一刻起就想解除藩镇的威胁 。 但当时还需要藩镇去帮自己打仗 , 准备缓缓图之 , 但这一缓不要紧 , 自己不但没了机会 , 等儿子去做这个工作的时候 , 直接就把大梁国给整”没“了 。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 还要从安史之乱结束之后说起 。 相州先属昭义军节度使
在唐朝时 , 安阳为相州治所 , 位于河北道 。 安史之乱时 , 这里属于叛军所统治范围以及主要战场 。 安史之乱结束后 , 史思明之子史朝义部将张忠志、田承嗣、李怀仙先后投降 , 朝廷为了稳三人之心 , 先后任命张忠志(赐姓名李宝臣)为成德军节度使、李怀仙为幽州卢龙节度使、田承嗣为魏、博、德、沧、瀛五州都防御使(不久升为节度使) ,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河北三镇“ , 也称“河朔三镇” , 他们与其他节度使能够由唐朝控制不一样 , 虽然名义上归顺唐朝 , 但并不服从中央 , 可以自己任免将吏官员 , 还网罗安史之乱溃兵 , 各领强兵数万 , 并且收缴上来的税赋不上交 , 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 。
「大运河时空」河南省安阳市在明清时期彰德是这么来的,“削藩“削出了彰德之名
文章图片
另外 , 还有个昭义军 , 节度使薛嵩虽然也是安史叛将 , 但他却算不上是安、史二人的嫡系 ,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他带着守卫下的相、卫、邢、洺四州投降朝廷 , 被唐肃宗封为相卫六州节度使 , 三年后改为昭义军节度使 。
从地形以及占领区域看 , 魏博节度使(天雄军节度使)和昭义军节度使都是平原地带 , 面积差不多 , 如果就这样下去 , 两地互相牵制和掣肘 , 朝廷还是比较放心的 。 但是几年后昭义军节度使薛嵩去世了 , 昭义军兵马使有了叛乱之心 , 他驱逐节度留后(即代理节度使)薛崿 , 归附了魏博节度使田承嗣 。 田承嗣占领了昭义军节度使的相、卫、洺、贝四州后 , 他的地盘达到了9个州之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