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样走出心理困境(自述 长文预警)希望懂心理学的来 家长最好不要进了……?( 二 )


个人认为,题主的父母没有让题主树立起镜像性自我和理想性自我。
1. 镜像性自我
镜像性自我是个体通过内化早期与养育者互动所形成的自我调节。
比如,在孩子学步或玩玩具取得成功时,母亲会以她的欢笑与孩子的感受共鸣,并且强化孩子的成功体验,这会让孩童感到自己被看着、被听着、被赞赏、被支持,极大地满足和强化了孩子的自尊。没有这类经验,儿童的行为只能是一种私自的经历,不会产生多少意义的感觉。镜像性自我让个体明白了通过怎样的途径满足自己的自尊是合理的,让个体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从而自尊得到满足。缺乏镜像性自我的个体往往无法摆脱原始性自恋,自尊建立在他人的评价上。这些个体满足自尊的方式一般只能通过获得别人的夸赞的方式,一旦没有获得,就会产生自卑感。
除了满足自尊,镜像性自我给个体提供了面对焦虑情形下的处理方式,懂得自己如何安抚自己能降低自己的焦虑。个体通过内化在自己哭闹、不舒服的时候养育者的表现得到自我安抚的能力。
……镜像性对象用自己的姿态、动作和语言包容了孩童的紧张和愤怒的情绪,调节它们、转变它们,同时也在孩子脑中形成反映。这样一种过程,能够使儿童认识到自己的脆弱,控制猥琐誉为并且学会平息挫折时产生的焦虑反应。镜像性自我是否能正常地形成,养育者的共感能力(empathy)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个体镜像性自我是通过内化养育者与个体的互动而形成的。如果养育者不能很好地感知个体的情绪,不能做到及时的反馈,个体很难形成合理的自我调节,很难形成与他人的边界感。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为什么我会觉得题主没有镜像性自我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题主不敢努力,怕努力了结果发现自己没那么优秀,怕失去别人认为自己聪明的看法;二是题主说自己有很强大的自尊。
个人感觉题主的自我价值感是建立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之上,评判自己的标准总是随着他人的意见浮动。他人如果对自己抱有消极的意见,题主看待自己的态度也会变得十分消极。每个人都有维护自己自尊的本能,题主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所以选择不去努力,这样失败的话可以归因于没有努力,而非自己没有天赋。
题主很难从成功中满足自尊,于是得依托于他人的评价。我想这与题主父母缺乏共感能力有关。从题主的描述中可以看到,题主的父母很少关心题主的内心感受,也很少对题主的心理需求做出反馈。在这种环境中,题主没有建立合理的满足自尊的方式,难以从成功中获得成就感,所以只能通过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取这种自尊的满足感。
2. 理想性自我
(我过一段时间再来写吧……最近ddl有些多)
参考资料:李晓文 《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学研究》
■网友的回复
想想就评论一下吧,准备说一大堆又觉得这么久应该好多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