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妈妈的文采和灵感来自何处
杨妈妈的文采和灵感来自何处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fw-notes沈阳 , 八旗的龙兴之地 , 一个卖稀饭的店 , 杨妈妈粥店 , 因为挂出庆祝美日疫情的横幅火了 , 店长满以为群众“稀饭”、政府窃喜 , 可等待他的是行政拘留和总公司的辞退 。这条新闻下面的留言也很有意思 , 完整地分成左中右三派(没有关闭评论本身也很微妙) 。当年义和团也干过类似的事 , 念念他们当年的歌谣:“七天不梳头 , 砍下洋人头;七天不洗脸 , 能把洋人赶;七天不裹脚 , 天下洋人杀尽了”;“大刀一耍 , 地崩山塌 , 大刀一耍 , 洋头搬家 。 拿起铡刀片 , 好把鬼子砍 。 练好义和拳 , 洋人变泥滩 。 ”“顶枪子冒炮弹 , 洋人砍没数 , 铁道都扒断 。 见洋人就杀 , 见洋货就烧 , 不杀洋人没饭吃 , 不烧洋货气不消 。 ”有点薪火相传的味道 , “排外”“愚昧”是他们共同的标签 。 就是文采不如义和团 。有点好奇 , 不知道中学历史课本是怎么评价义和团的 。 找来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 其对义和团的定性评价是: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帝爱国运动 , 在某种意义上是自19世纪4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的一次总爆发 , 但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绞杀下失败 。评价挺高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 , 但是觉得课堂上一个兼容的历史老师讲授这段历史时 , 应该说清楚以下史实 。一是 , 义和团除了排外 , 他们的行为充满了荒诞的艺术 , 与多少年后的气功热和抗日神剧相得益彰 , 如他们能手持冷兵器突入敌阵 , “洋鬼子的脑袋像连珠似的往下滚”;他们可以手持菜刀吓跑一辆火车 。 他们在袁世凯面前用空包弹表演刀枪不入 。 他们能念咒让火药从身边飞过 。二是义和团的产生有深刻的经济(北方农民在外来商品的冲击下破产)、文化(民教冲突)原因 , 但之所以能形成气候 , 成为一场“运动” , 完全是当时的慈禧太后在弹压戊戌变法后 , 深受列强的逼迫 , 要求还政光绪 , 心里憋的难受 , 那个气呀 , 对洋人恨得牙痒 , 手上又没有牌对抗 , 在守旧大臣的撺掇下 , “民气可用” , 利用他们反制洋人 。 这是自古至今统治者常用的手法 , 屡见不鲜 。三是 , 义和团运动过后 , 国内各派精英对其一片骂声 , 各个派别没有一个说好话的 。 维新派、洋务派不必说了 , 连守旧派也忙着甩锅 , 为慈禧辩解 。 孙中山、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表达了对义和团的极度反感 。 精英如此 , 大众也骂 , 当时的报纸一律称其为拳匪 。 义和团之所以能变成爱国运动 , 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政治和革命斗争形势使然 。 总而言之 , 是因为要否定《辛丑条约》的合法性 , 那么否定《辛丑条约》 , 必须要肯定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义和团 。 建国以后 , 更不必说了 , 反帝反修 , 都需要肯定义和团 。在排外这个问题上 , 也有的历史学者研究得更为细致 , 他们认为义和团的人其实鬼精着 , 并不是真的排外 , 义和团的暴力活动针对的是教民(入了教的中国人)、教堂、教民住宅等 , 拳民很清楚 , 若杀了真的洋人 , 清廷是不会放过他们的;在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时候 , 他们也不是真的爱大清国 , 只是避免被剿灭 , 望穿了眼意图获取清廷支持 。“杨妈妈”打出来那副标语 , 也只不过是想多卖几碗稀饭 。 但是那位店长继承的灵感和骨子里的思想源远流长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思想来自八方 , 文字皆为原创 , 欢迎扫码关注互动
推荐阅读
- 多陪■河北开学待定,宝妈的上班时间也待定了,正好多陪陪娃!
- 「中原网-郑州晚报」一碗捞面,是“妈妈的味道”
- 【幽默-爆料-视频】开你妈开我妈的国际大玩笑!
- 沈阳“杨妈妈粥店”若开张,一定生意兴隆
- 撞见女儿偷偷的夹腿,妈妈的做法影响孩子一生
- 沈阳“杨妈妈粥店”美日疫情言论挑战底线被行拘
- 美国为何越来越招人恨?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如此痛恨美国?
- 开塞露好喝吗
- 榻妈的,原来燕麦是进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