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万历首辅张居正》看“清官误国”
从《万历首辅张居正》看“清官误国”(转)最近热播的《万历首辅张居正》生动塑造了一代改革家、政治家张居正的形象 。 曾有人非议 , 为何海瑞这样的清官 , 张居正不予任用 , 这就要提到张居正的治国主张:“多用循吏 , 少用清流” 。张居正对官吏分成循吏和清流两种 。 循吏是那种做事不拘一格 , 对事情目的比较明确的人 , 虽然操守也许一般 , 但能做事、善做事 , 利国利民 , 类似于“不管白猫黑猫 , 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而清流则相反是指那些拘泥于所谓纲常的人 , 为了好的名声 , 做事瞻前顾后 , 结果或一事无成或害国害民 , 这样的人为官 , 对国计民生有害无益 。 张居正治国用循吏 , 明朝始有中兴之象 , 但对张居正之所为 , 清流多加议论 , 亦多阻挠 , 酸腐之气让人深恶痛绝 。海瑞后来为官后 , 一生廉洁耿介 , 却招致士大夫阶层的批评 , 几乎到了不容于当世的地步 。 海瑞几次为官 , 开场时轰轰烈烈 , 最终却都黯然收场 。 其中原因当然并不仅仅因为“天下皆浊我独清” 。 万历皇帝给他的断语是:“虽当局任事 , 恐非所长 , 而用以镇雅俗 , 励颓风 , 未为无补 。 ”这就是说 , 万历皇帝认为这位耿介的忠臣只在道德风化方面有榜样作用 , 在国计民生的事功上并不能有所建树 。对于清官误国 , 清末官场小说《老残游记》多有揭露 , 刘鹗中写道:“清廉人原是最令人佩服的 , 只有一个脾气不好 , 他总觉得天下都是小人 , 只他一个人是君子 。 这个念头最害事的 , 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 , “赃官可恨 , 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 , 人多不知 。 盖赃官自知有病 , 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 , 何所不可 , 刚愎自用 , 小则杀人 , 大则误国” 。雍正深信“贪官之弊易除 , 清官之弊难除” , 选拔大臣时 , “宁用操守平常的能吏 , 不用因循废事的清官 。 ”为了彻底消除官员好名的风习 , 他还一改康熙时期的做法 , 禁止百姓挽留卸任官员和为他们建祠树碑 。 此后乾隆大大强化了雍正重能轻贤、重才轻守的倾向 。 他不仅贱视清官 , 而且对一切有沽名钓誉之嫌的官员深恶痛绝 , 绝不能容忍臣子以气节操守获取清名 。台湾八八水灾中 , 台湾当局对此事件的救援及紧急善后被批评“做得太少太慢” , 马英九将救灾责任指向指向灾民待在家园 , 没有及早撤离 。 在所谓总统府公布的所谓《治国周记》中 , 他再次强调“人不可跟天斗” , “如果能及早撤离 , 不知可解决多少问题” 。 引发外界批评 。 有民众引述《老残游记》中“清官更可恨 , 因为清官刚愎自用会误国”来批评他的无能 , 也有网名留言 , “宁可要贪腐的总统,也不要无能的总统” 。循吏生于现实世界 , 活于现实世界;清流生于现实世界 , 却活于理想世界 。 循吏的价值在于勤政 , 清流的价值在于护道 。 勤政者 , 观天下而有策略 ,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 知何所为何所不为;护道者 , 为纲常而有激愤 , 他们的感情也许是真 , 但其见识却甚为可怜 。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国的根本在于国富民强 , 为国家谋利益 , 为百姓谋福祉需切实可行之道 , 而不是满腔报国之言 , 却无治国之策 。 所以治国需多用循吏 , 少用清流 。我们普通公民 , 也应多做循吏之事 , 多用循吏之人 , 勤于政务 , 少于清议 , 方可为国分忧 , 无愧于自身之职责 。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日日怨愤 , 崇洋媚外 , 对国家政府妄加评论 。 这么做 , 除泄一时之愤 , 给敌对势力于口实 , 祸国殃民 , 断无其他作用 。 我们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 , 这个时代决定了国事纷繁 , 世事复杂 。 作为公民我们能作的应是齐心协力 , 共度难关 。 若整天为纲常所累 , 整天盯着不公 , 为“不公”所拖 , 为奸人所用 , 实是空谈误国 。 常听网友语出激愤之言 , 甚至做出过激之事 , 深为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