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逢故乡春

  新华社兰州3月27日电 题:重逢故乡春

  新华社采访人员张玉洁

  马守礼有十几年没见过故乡的春天了 。

  一头是务工地天津市滨海新区 , 一头是故乡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杨家寺镇中川村 , 每年春节 , 他匆匆往返相隔近1500公里的两地 , 只感叹时间太快、团聚太短 。

  年后村里疫情防控抓得严 , 天津是去不了了 。 不能干坐着 , 家里还要生活 。 马守礼寻思找点活干 。

  杨家寺镇是高寒山区 , 平均海拔超过1700米 。 过去人们常种玉米、小麦 , 收成不咋好 , 很多土地都撂荒了 , 年轻人外出务工谋生计 , 村子越来越老 。

  上面有老人 , 下面有两个娃娃 , 家门口也没啥打工的地方 。 我就去天津跑运输了 , 要装货卸货 , 干的是下力气的活儿 。 马守礼说 。

  近五六年返乡 , 他看到村上渐渐有了变化 。 一座座钢架大棚拔地而起 , 还种上了稀罕的秋葵等蔬菜 。 有人不出去打工了 , 在村上的种植合作社找活干 。 马守礼家的10亩土地也流转出去了 , 每亩年流转费500元 。

  今年过年回来 , 他发现村上建了一个巨大的联栋智能温室 。 一问 , 竟然有2.4万平方米 。

  要不去这儿试试?大年初十 , 马守礼就在家门口的金土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上岗了 。 51岁的他看上去强壮精干 , 平时给蔬菜浇水施肥 , 前两天修整了温室里的路面 。 葡萄藤架也支起来了 , 杨家寺太冷 , 只能在大棚里种葡萄 , 技术员会上门指导 。

  何甲奇是金土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 2013年 , 他偶然来到杨家寺镇 , 眼前是大片大片的撂荒地 。 农民世代靠土地生活 , 撂荒太可惜 。 第二年 , 我就流转了176亩土地试着种菜 。

  在高寒山区种菜不易 , 何甲奇遇过波折、赔过钱 。 从大田种菜改为大棚种菜后 , 合作社开始快速发展 。 起初种包菜 , 后来种黄瓜、辣椒、秋葵 , 今年还尝试种起花卉 。 如今 , 合作社共有大棚312座 , 联栋智能温室2个 。

  产业发展起来了 , 也就有了更多岗位 。 今年雇人比往年翻了一番 , 有80人 。 年纪大的、不方便外出务工的都能有活干 。 在我们这儿年纪最大的有60多岁 。 何甲奇说 。

  曾做灯饰生意的李欣也在杨家寺镇流转土地 , 第一次种起大棚樱桃 。 这几天 , 樱桃看上去还像翠绿的小枣儿 , 一簇一簇 , 繁盛极了 。 大棚樱桃能早上市一个月 , 避开高峰 , 更有优势 。

  李欣说 , 他们流转了200户的土地 , 其中贫困户30户 。 长期用工10来人 , 季节性用工四五十人 。 大棚里的活不重 , 老年人也能干 。

  目前 , 杨家寺镇近60%的耕地实现流转 , 共达2.4万亩 , 建成10个合作社和2个家庭农场 , 仅大棚就有近2000座 。

  种菜6年来 , 杨家寺镇年产蔬菜达到7000余吨 , 产值约1500万元 。 蔬菜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 , 年发放务工费300万元以上 , 加快了全镇脱贫步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