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号房一名会员跳江自杀:为何“耻感”会压垮他?

“N号房”事件发生以来 , 除却“操纵者”受到极大的关注 , 作为“操纵者”的“财神爷们”(付费会员) , 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 毕竟 , 作为“N号房”的“付费会员” , 是推动这场悲剧的核心力量 。 目前来看 , 舆论上的主要争议是:作为“N号房”的“付费会员”该不该被严惩?他(她)们的信息该不该被公示?然而 , 这些“靴子”还没有落地 , N号房一名会员就跳江自杀 。 首尔江南警察署称 , 2月27日 , 曾加入“N号房”的一名40多岁上班族男子跳入“汉江”死亡 。 据悉 , 该男子看见警方的调查越来越紧 , 以及媒体报道较为密集后 , 因悲观而自杀 , 他在遗书上写着“把钱汇进博士房 , 没想到事情闹得这么大” 。事情确实闹得挺大的 , 但是 , 他只是一个“外围帮凶” 。 虽然 , 在一定程度上 , 他“不道德” , 甚至已经“违法” 。 但是 , 却并没有到以死谢罪的地步 。 反而 , 他的“跳江自杀” , 再次将“N号房”事件推向复杂化 。 毕竟 , 同他一样处境的“付费会员”多达26万 。 他的行为会不会引发“新一轮”自杀潮 , 真的不好说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这位“跳江自杀的会员” , 是被“耻感”压垮的 。 对于他而言 , 加入“N号房”肯定“不正确”(被社会认可:道德或法理) 。 但是 , 很大程度上 , 这也只能被认定为低级趣味 , 或者没有公义的体现 , 并不能认定其“十恶不赦” 。甚至 , 可以这样理解 , 他对于“性猎奇”上 , 也只是在隐蔽条件下显得“无拘无束” 。 但凡 , 他自己的行为被公开示众 , 就会瞬间变得谨慎起来 。 事实上 , 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挺多的 。 之所以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作恶” , 多数情况下 , 缘于条件不允许 。于此 , 就“N号房”事件中的“付费会员”来讲 , 如果只是为“绝对的正义” , 那么彻查“付费会员”从逻辑上是没问题的 。 但是 , 要是考虑到社会影响及连锁反应 , 那么彻查的核心指向只能是“操纵者” 。 因为 , 每一个“付费会员”背后都关联着不同的“局域社会” 。 如果 , 这样的行为被“公开示众” , 意味着“N号房”事件中的“付费会员” , 都将会走向“道德绝境”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 个体的人依赖社会的约束而存在 , 如果个体的人被社会拒绝或排斥意味着就是“死亡” 。 于此 , 也就能理解 , 为何这位“付费会员” , 会因为公共的压力(警署调查和社会声讨)就走向跳江自杀 。 因为 , 他很清楚 , 如果自己的信息被公开示众 , 他将无法面对家人 , 朋友 , 同事(一切熟人社交关系) 。当然 , 有人会强调 , 这是因果报应 。 可事实上 , 他的错误 , 真的没有到以死谢罪的地步 。 甚至 , 他的赴死并不是认为自己罪不可赦 , 而是觉得自己的脸可能会丢光 , 所以才会走向逃离的境地 。 无论怎样 , 他也是悲剧的 , 就算他曾经围观过“受害人”被侵害的事实 。所以 , 别再渲染“活该”的情绪氛围 , 作为公众舆论 , 如果只是为“消费正义” , 那么“正义”也会成为滥杀无辜的刀刃 。 说实话 , 这位“跳江自杀的会员” , 应该不是那种主动的恶人 , 要不然他也不会把自己逼向死亡的路途 。 基于此 , 作为对“N号房”事件中的会员处理 , 还是应该更为谨慎 。要知道 , “把钱汇进博士房 , 没想到事情闹得这么大” , 这其实反映出一个事实 , 并非所有“办坏事”的人 , 都知道自己的行为“很坏” 。 坦白讲 , 在看待“N号房”的事件上 , 很多“付费会员”可能认为与看“爱情动作片”是一样的 , 而对于“侵害事实”的认知是模糊的 。并且 , 我们也要知道 , 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态 , 是由所处的社会客观条件决定的 。 社会既能促进人健康的发展 , 也能促使其畸形的发展 。 作为“N号房”的丑陋 , 这在主流的舆论中 , 肯定是恶的存在 , 甚至 , 就算是合法的“爱情动作片” , 可能也只是在私密环境下 , 才能被接受 。所以 , 有时候在评价好坏是非 , 客观条件真的很重要 。 一个人有性的渴求 , 并不等于就是“色魔” , 因为 , 从性的释放秩序来看 , 除却遵从公序良俗 , 还要遵从个人意愿 。 “同意” , 叫做情投意合或鱼水之欢 , “不同意”就是性侵或强奸 。 而这些微妙的圈定 , 体现的就是客观条件的重要性 。回到问题本身 , 还是要“道德的归道德 , 法理的归法理” , “付费会员”确实可耻 , 但是公开示众还请三思 。 因为 , “原因的原因的原因 , 不是原因” 。 “付费会员”之所以成为帮凶 , 是因为“操纵者”的存在 , 他(她)们只是在更容易犯错的条件中 , 被心魔击中而已 。当然 , 这不是在为“N号房”事件中的“付费会员”开脱罪名 , 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考量 , 让“伤害性”降到最低 。 我们可以试想 , 如果26万“付费会员”也被惩治 , 那么就算将“N号房”的“操纵者”碎尸万段 , 可能也支撑不起这样的代价 。所以 , 作为优化性的止损考虑 , 最大限度地惩治“N号房”的“操纵者” , 才是直面这场悲剧的正确姿势 。 而对于26万“付费会员” , 即便惩治 , 也要尽可能的做到隐私的保护 。 要不然 , 这样的惩治就会陷入道德审判的泥潭之中 。 同时 , 意味着会有更多N号房会员“被杀死” 。因为 , 惩治本身是救赎 , 而非只是绝对性击杀 。 就“N号房”事件中的“付费会员”来讲 , 其中已经查证不少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比如:人气艺人 , 知名教授 , 公司老总 , 体育明星) 。 这种情况下 , 如果执意要彻底查证 , 意味着将会彻底颠覆现有的道德秩序 , 让整个社会的道德框架彻底崩塌 。所以 , 对于这样的事件来讲 , 还应该回到案件本身上 , 以法理的方式 , 进行具体的脉络厘清 。 而道德的苛责 , 最好还是不要过多的越界 , 成为审判的主要推动 。 因为 , 对于“付费会员”来讲 , 最大的压力 , 就是耻感本身的加注 。 而这对于耻感文化相对较重的社会来讲 , 近乎是致命的打击 。不过 , 也要清楚一点 , 在看待“N号房”事件中的“付费会员”上 , 除却基于恶趣味及公共正义的缺乏考量 , 也要看到人性之中本来就有的瑕疵存在 。 事实上 , 就26万“付费会员”来讲 , 其中不缺乏“好丈夫” , “好儿子” , “好长辈”的存在 。 只不过 , 在具体的围观过程中 , 他(她)们被“性猎奇”的氛围彻底蛊惑而已 。原创文章 , 谢绝转载 , 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