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高风险人群建议开展结核筛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3月24日是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 今年我国的宣传主题是“携手防疫抗痨 , 守护健康呼吸” 。 中国每年有80万新发活动性结核病患者 , 新冠疫情为防控结核病带来哪些新的思考?近日 ,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胸科医院结核病防治专家谭守勇接受了南方日报采访人员专访 。
「结核病」高风险人群建议开展结核筛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本文图片

数据:中国约有3亿潜伏结核患者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 , 主要侵害人体的肺部 。 我国有句古话 , 叫“十痨九死” , “痨病”就是我们熟悉的肺结核 。
跟新冠病毒肺炎一样 , 肺结核也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 , 甚至两者的症状也有部分类似 , 比如肺结核的主要症状也包括咳嗽、发热、乏力等 。
谭守勇主任介绍 , 与新冠病毒离开人体不能长久存活不同 , 结核分枝杆菌在干的痰液中还可以存活很长时间 , 风一吹就容易形成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 。 而更为狡猾的是 , 结核杆菌在感染人体后可以潜伏很长时间甚至终身潜伏 , 遇到合适的情况如人体免疫力下降等 , 才会爆发 。 不过目前认为结核病的潜伏期没有传染性 。
据WHO2019年度报告 , 全世界结核感染人数超过17亿 , 每年新发结核病人数1000万 , 每年造成的死亡人数达150万 。 中国约有3亿的潜伏性结核患者 , 其中约5%-10%可能会转化为活动性肺结核 。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划 , 到2035年终止结核病全球流行 , 并将结核病患病率降到10/10万以下 。 中国《遏制结核病行动计划(2019-2022年)》也提出“全国肺结核发病率降至55/10万以下 , 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的阶段性目标 。 但要完成上述目标 , 仍面临多重挑战 。
挑战:耐多药和早期发现成为瓶颈
结核病总体治疗成功率在90%以上 , 而且治疗药物价格低廉 , 但越来越多的耐多药患者令结核病防治面临挑战 。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估算8%的比例 , 中国每年约有6万多耐药结核病患者 , 但只有小部分患者被发现 。 而且结核病治疗时间长 , 普通肺结核需要6至8个月 , 耐多药结核需要18至24个月 , 广泛耐药则需要36个月 。 随便停药或未遵医嘱服药会导致耐药的情况更加恶化 , 如何对这些病人进行有效管理和跟踪也成为难题 。 “目前我们对结核耐多药病人并不能强制进行管理 , 病人仍然可以随意乘坐飞机等交通工具 。 目前对耐多药病人也无法全部做到定点医院住院治疗 。 ”谭守勇指出 。
「结核病」高风险人群建议开展结核筛查|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本文图片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将防治结核病关口前移 , 主动发现病人 。 “我们有90%以上的结核病人首诊是在综合医院 , 这也意味着综合医院如何提早发现病人成为关键 。 ”谭守勇指出 , 目前综合医院医生对传染病等疾病关注意识不足 , 尤其是呼吸科以外的科室 。 “我们希望综合医院医生在病人治疗不理想的情况下 , 能考虑到结核病的可能性 , 及时进行相关检测 。 同时医护人员也要做好相关防护 。 ”
新冠疫情流行初期 , 医护人员成为感染“重灾区” 。 而结核病也同样存在类似风险 。 "有调查显示 , 在有症状的结核病密切接触人群中 , 有3.39%的人会被感染 。 综合医院内发生的传播案例也并不少见 , 北京等地一项流调显示 , 医护人员的结核感染率和结核发病率均高过普通人群 , 达到664.76/10万 。 "
结核筛查技术的落后也成为发展中国家遏制结核的重要瓶颈 。 据介绍 , 2018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潜伏性结核感染管理指南》 , 推荐对高危人群采用症状 , 影像学(主要指胸部X光片)及结核菌皮肤试验(TST)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进行筛查和检测 。 TST及X光片技术虽然存在较高“假阳性”问题 , 但由于成本较低被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而技术更为先进的γ-干扰素释放试验技术仅被发达国家广泛使用 , 核心原因在于传统IGRAs技术产品成本高、操作复杂难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使用需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