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能不稳定下继续扩产?赛凯生物回复首轮问询:系阶段性和暂时性

「生物」产能不稳定下继续扩产?赛凯生物回复首轮问询:系阶段性和暂时性
文章图片

《科创板日报》 (上海 , 采访人员 吴凡)讯 ,3月24日 , 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凯赛生物")回复了科创板的首轮问询 。
招股书显示 , 凯赛生物现有24名股东 , 最近一年新增股东有18名 , 其中不乏知名机构 , 如隶属于山西省财政厅的山西科创城投;隶属于山西省国资委的潞安集团、HBM HealthcareInvestments AG(瑞士上市公司)旗下的HBM等 。
资本加持下 , 凯赛生物估值"水涨船高"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2019年7月公司的整体估值为180亿元 , 3个月后公司的投前估值攀升至200亿元 。
对此 , 上交所要求凯赛生物说明最近一年内引入新股东的原因 。
凯赛生物将上述原因分成了五类:国有股东股权调整;CIB(凯赛生物控股股东)持股股东股权下翻;员工持股平台入股;控股股东转让老股;发行人融资引入新股东 。
【「生物」产能不稳定下继续扩产?赛凯生物回复首轮问询:系阶段性和暂时性】招股书显示 , 凯赛生物最近一年内的外部融资发生在2019年9月 , 其中招银朗曜、招银一号、招银共赢系专注于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者 , 其入股系基于对凯赛生物发展前景以及增长趋势的判断而实施的价值投资;而延田投资、长谷投资与老股东迪维投资、延福新材普通合伙人以及执行事务合伙人均为延福投资 , 后者系基于对凯赛生物的了解及对未来前景的判断 。
需要注意的是 , 上交所还要求凯赛生物说明 , 上述这轮外部融资的股权增资款实质为金融负债还是权益工具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 , 最典型的权益工具是企业的发行的普通股;而金融负债指如果在发行某金融工具时 , 合同中规定将来负有交付金融资产的义务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支付现金、金融资产的义务 , 如短期借款、长期借款等 。
有业内人士表示 , 金融负债是将来以支付企业的资产(现金、固定资产等)进行结算;权益工具是将来以支付企业的权益(股份、所有权等)进行结算 , 即以支付方式来确认是金融负债还是权益工具 。
凯赛生物表示 , 由于公司与其股东招银朗曜、招银一号等投资之间的增资协议并未包含公司对其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 , 与其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 也不存在将来须用或可用公司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公司股东招银朗曜、招银一号等投资通过增资方式持有公司股权 , 并相应获取公司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对应剩余权益 。 因此 2019 年 9 月招银朗曜、招银一号等股东的股权增资款实质为权益工具 。
此外 , 凯赛生物产能利用率不稳定的情况也被问及 。
《科创板日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凯赛生物的生产基地主要包括金乡凯赛、乌苏技术和乌苏材料这三家子公司 , 其中金乡凯赛的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产线的产能利用率近年保持了较高的水平(90%以上) , 但该基地生物基聚酰胺产线近年的产能利用率只在2018年到达过35% , 2019年1至9月仅为6% 。
此外 , 凯赛生物于2018年在乌苏建成的3万吨长链二元酸主要生产线 , 前述生产项目是凯赛生物此次募投项目之一 , 另外公司还拟用募集资在乌苏基地建设长链聚酰胺项目 , 新增产能2 万吨/年;在金乡凯赛建设癸二酸项目 , 新增产能 4 万吨/年 。
但实际上 , 上述3万吨长链二元酸项目的产能利用率并不高 , 2018年以及2019年1至9月前述生产线上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4%、62% 。
对此 , 上交所要求凯赛生物说明 , 其对新增产能的消化能力 , 是否存在产能过剩与过度扩产的情况 , 新增产能与市场需求变化是否匹配 。
凯赛生物回复称 , 其位于金乡的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为中试线 , 并用于进行相关实验和产品试制 , 因此产能利用率不稳定 , 且不具备参考性;乌苏技术的 3 万吨生物法长链二元酸于 2018 年下半年开始投产 , 产能还处于爬坡阶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