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之意』不注意人才培养,不懂扬长避短,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善于选贤任能

诸葛亮,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作为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死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受到了难以数计的赞褒 。 尤其是作为智者的形象,长期被人们传为口碑 。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却从不同角度,对诸葛亮当政时期的诸多失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在用人问题上更为集中 。
『路之意』不注意人才培养,不懂扬长避短,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善于选贤任能
文章图片
一、不善于选贤任能
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对人才有求全责备的过分苛求 。
对那些确有特长,但有些雄才,往往因小弃大,见其瑕而不重其玉 。 例如彭羕,才识过人,经庞统和法正两人联合向刘备推荐,得到重用 。 当然彭羕也有缺点,特别是生性骄傲,不拘小节 。 诸葛亮因此对彭羕十分不满意,说他
“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必欲除去而后快 。 所以当刘备死后,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政权内,除魏延、杨仪、蒋琬、费祎、姜维等寥寥数人外,似乎再没有多少人可用 。 与刘备在世时的人才济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
『路之意』不注意人才培养,不懂扬长避短,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善于选贤任能
文章图片
另一种意见更认为,诸葛亮外宽内妒、气量狭窄、不能容人 。
李俨曾是刘备白帝城托孤时,与诸葛亮同受遗诏的两辅政大臣之一,才能和资格都可以与之匹敌 。 因此招致诸葛亮的妒忌,最终还是被抓住一点过失,废为平民,直至流放终生 。 因这种原因被废的贤才能人,并非李俨一人,廖立也是 。
二、不注意对人才的培养
【『路之意』不注意人才培养,不懂扬长避短,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善于选贤任能】有的论者指出,诸葛亮总是不肯给人压担子 。
他身为丞相,理政治军时,大事小事一把抓,甚至连公文簿记都要亲自校对,不肯分权与人 。 蒋琬、费神都是他挑选的主要继承人是很有培养前途的 。 但诸葛亮从未让蒋、费担任过负责一个区域或一支军队的全面工作,没有让他们参与过多少重大政治和军事的决策 。 由于这些人才缺少实际工作的全面培养和锻炼,在诸葛亮身后执政时,就显得没有多少声色 。
『路之意』不注意人才培养,不懂扬长避短,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善于选贤任能
文章图片
也有论者认为,这种包办一切的作风,可能出于诸葛亮对部属的不信任态度 。
在蜀国对诸葛亮有一股迷信的情绪,他本人也以为,除自己以外蜀国很难再有人能担负起统一天下的重任 。 因而连续亲自率军六出祁山,平时也就事必躬亲,不肯放手培养和选拔新人接替自己 。
还有的论者认为,诸葛亮对部属的缺点,有时竟采取迁就姑息的做法,使他们得不到及时的改正和提高 。 关羽为人勇猛刚毅,但骄傲自大、刚愎自用 。 马超归汉后,得到重用,关羽很不服气,写信给诸葛亮,问马超
“人才可谁类比” 。
位居首辅的诸葛亮对此有害团结的言行,丝毫不加批评,相反奉承关羽说:
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当与翼德指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指关羽)之绝伦逸群也” 。
『路之意』不注意人才培养,不懂扬长避短,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善于选贤任能
文章图片
三、用人不懂扬长避短
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不懂用人之长 。
例如对马谡的使用就是这样 。 马谡确有雄才大略,当诸葛亮出师征讨南方少数民族反叛时,他建议采用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的著名策略,被采纳后效果极好 。 可见,马谡善出计谋,是一个当军师的人才,并不是一位战术家 。 对他的使用就要考虑扬长避短,但诸葛亮竟然让他带重兵守街亭,这是很大的失策 。
『路之意』不注意人才培养,不懂扬长避短,不一样的诸葛亮:不善于选贤任能
文章图片
也有一种意见认为,诸葛亮不会调节部属之间的矛盾,组成合理的领导机构 。
魏延、杨仪两人,一武一文,才能出众,是诸葛亮得力的左右手,但两人互不买账,常常闹得水火不相容 。 连远在东吴的孙权都曾预言,杨、魏两人相处在一起必为祸乱 。 诸葛亮却没有认真加以调节 。 终于在他身后,发生了杨、魏火并,魏延被杀,并夷三族,杨仪也遭流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