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上海:“多此一举”背后的青年担当( 二 )


近期 , 随着机场旅客数量增加 , 周炀第一次体会到“累到吃不下饭”是什么感觉 。 他有好几位同事在工作中晕倒甚至呕吐 , 但是稍作调整后 , 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岗位继续工作;好多同事轮到休息时 , 需要科长下命令“劝返”才愿意停下 , “早到迟退”变成了工作“新常态” 。 以35岁以下青年为主的海关关员群体 , 戏称自己成了“半仙”——可以光干活不吃饭 。
为了强化防控 , 且方便旅客填写健康申明卡 , 疫情发生以来 , 上海海关已经对这张信息卡进行了4次改版 , 逐步完善填报内容 , 以便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监管 。 “大多数旅客都很配合 , 平心而论 , 健康申报是为了大家好 , 这一点中外旅客都能理解 。 ”周炀说 。
外语翻译志愿者帮了大忙
除了各路青年突击队 , 青年志愿者也在上海的“多此一举”中帮了大忙 , 尤其是日语、韩语志愿者 , 他们成为上海与日韩友人沟通的桥梁 。
上海外国语大学韩语专业研二学生李佳朋 , 现在是12345热线的韩语志愿者 。 近几天 , 他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韩语磨耳朵”上 , “来电人总是很着急 , 语速很快 , 我翻译的时候会紧张 , 所以要多练练” 。
李佳朋告诉记者 , 自己除了要做翻译外 , 有时还需要给各个部门打电话 , 帮助来电人解决问题 。 比如 , 曾有一名韩国人来电 , 询问开具“出行证明”的相关途径 。 “他从韩国回到上海的家 , 要自行隔离 , 但社区工作人员与他联系后 , 没有再通知他如何办理证明 。 ”
李佳朋说 , “办理证明”这件小事其实涉及多个相关部门 , 需要层层沟通、联系 。 “基层社区不是不给办 , 是语言沟通出了障碍” 。 在李佳朋的协助下 , 事情最终得到解决 。
上外英语学院翻译研究专业研三学生吴斯琪 , 在疫情期间值夜班 。 她每天守在电视前收看疫情报道 , 了解最新防控形势 。 她要随时保持手头有纸笔 , 以便记录来电;每次接完电话 , 她还要制作电子表格 , 详细记录接到热线的日期、时间、通话时长、通话内容以及今后要注意的细节 , “遇到一些新情况 , 我还会反映到我们的工作微信群中 , 供其他人参考” 。
记者了解到 , 3月3日 , 团上海市委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紧急成立了一支由47名大学生组成的日语、韩语志愿者队伍 。 如今 , 一群像李佳朋、吴斯琪这样的外语翻译志愿者 , 正随时随地准备提供志愿服务 。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