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坏习惯一旦改正就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 二 )


A. 戒烟后可获得的短期及长期收益:
20分钟内:心率、血压降低;
12小时后:血液中一氧化碳水平恢复正常;
2-12周:心肺功能改善;
1-9个月:咳嗽、气促症状好转;
1年:冠心病风险降为吸烟者一半;
5年:中风风险降至不吸烟者水平;
10年:肺癌风险降为吸烟者一半,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宫颈癌、胰腺癌的风险也有所降低;
15年后:冠心病风险降至不吸烟者水平。
B. 已因吸烟出现健康问题者,在各年龄段戒烟的获益情况:
30岁时戒烟:增加大概10年的期望寿命;
40岁时戒烟:增加约9年的期望寿命;
50岁时戒烟:增加约6年的期望寿命;
60岁时戒烟:增加约3年的期望寿命;
在致命疾病发病后:首次心梗发作后立即戒烟,可减少50%的二次心梗风险。。
C. 戒烟可降低由二手烟给儿童带来的哮喘、耳道感染等多种疾病风险。
D. 戒烟减少阳痿、不孕、早产、低体重儿及流产风险。
■来自的网友回复
远离拖延,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能给你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改变。
时间管理的工具:艾森豪威尔矩阵。
听到「艾森豪威尔」这个名字,不知道你有没有一点耳熟。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第 34 任总统,在成为美国总统之前,他最重要的战绩是成功指挥了诺曼底登陆,为二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但是你可能想不到,他还是著名的时间管理大师。
大家都知道总统非常忙碌,艾森豪威尔就发明了一个时间管理工具来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十字」,把纸面分成了四个象限,横向表示「紧急性」,纵向表示「重要性」。这样,我们手上的任务就可以按照「紧急性」和「重要性」分成四类,放进这四个象限中。你平时听到的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说的就是这个。
具体来说,就是把任务分成:重要且紧急的,重要不紧急的,不重要但紧急的,不重要又不紧急的。为了你能更好的理解,我在文稿中附上了一张四象限图。
生活中有哪些坏习惯一旦改正就能带来立竿见影的好处?
(图为艾森豪威尔矩阵示例,又叫时间管理的四象限图)
那为什么要把手上的任务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这样分类呢?因为这样我就可以知道哪些任务是需要优先安排时间的。我简单举几个例子,给你解释下艾森豪威尔矩阵的用法,你就明白了:
第一象限,重要且紧急的事项,是那些对你来说很重要,而且有明确临近期限要做完的事。比如,准备明天会议的发言稿,孩子生病了要去医院,下班前要交给老板的项目方案,等等。对于这个象限的任务,你只有立刻、马上动手去完成。
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是那些对你来说很重要,但没有明确完成期限,或者完成期限比较久远的事。比如,跟进长期项目的每周进度,为家人准备必要的保险,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等等。
这个象限的事,由于不紧急,就总是容易被我们忽略,一直拖着,直到它们变成了「重要且紧急」的事。比如说项目因为没有时间跟进导致延误期限,家人因为没有买到保险遇到风险难以抵御,平时因为没有学习,机会来了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所以时间管理最重要的其实就是尽量把时间花在第二象限,也就是这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
艾森豪威尔曾经说,「最紧张的决策通常都不是最重要的。」背后的意思就是,你要看到真正重要的、对你的工作、生活有战略性影响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往往都是「重要但不紧急」的。
第三象限,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就是那些对你来说不那么必要,但是好像又要马上做的事。比如,开篇说的小忙,每天忙于接待来公司参观的访客,帮忙设计同事要交的表格、在财务截止日期前跟踪发票报销,参加各种会议、论坛、活动。这些事情就是让我们每天都显得特别忙碌,可是一天下来又好像重要的事什么都没做的罪魁祸首。
针对这样的任务,你要做的是尽量别花时间,把琐事包给别人去做,或者集中一个时间处理,而对于可去可不去又占用时间的活动,就要坚定地说谢谢,然后不要去。记住,正是因为做多了第三象限的琐事,你才没有时间去做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真正应该去做的事。
最后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就是那些无关紧要可以不做的事情了。比如看完 70 集的延禧攻略,吃一家新开的网红店,把王者荣耀打上最强王者,等等。如果你的时间都安排在了这样的事情上,你要想想你是不是真的没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做,还是说在拖延时间。
小结一下就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马上做,重要不紧急的事要安排进日程有计划地做,紧急不重要的事减少或交给别人做,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尽量不做。我在文稿中也附了一张图,总结了这四象限对应的时间安排。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来自的网友回复
放下对“结果”和“目的”的偏执。 针对人群:目标执行力差,在拖延和焦虑之间恶性循环的人(情感,工作,学习,人际)。请注意,本文旨在寻找共鸣,相信我,“自律”是个空白的口号,但寻找共鸣却可以让人卸下负担,重新开始!打出这几个字我的内心是非常痛心的,因为我过去认定的人生观让我一直走在错误的路上。 这个错误的人生观就是:做事一定要以目的为主,一切围绕目的展开。 我一直把这句话当作我做事的标准,甚至这种人生观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优越感,因为我觉得一切以目的出发才有最高效的做事效率。那时的我简直把自己当做了精英。 但我发现二十多岁的我,跟很多年轻人一样,离开了校园就开始陷入无限的迷惘,不知道生命的激情在哪里。经常有人邀请我回答类似于“人生很迷惘不知道该怎么走”的问题,也经常有朋友,弟弟妹妹找我开导他们如何树立人生目标,树立人生方向。 这是一个很可笑的问题,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想做什么,我又怎么才能帮助你? 可很多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年纪轻轻的,就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下面我要举的例子,是很多中国式家庭培养出的孩子都会经历的事情,这也是造成了很多人“生活没有方向”“人生没有意义”的原因。小时候我学钢琴学了几年就放弃了,因为每天练习的时候爸爸都坐在旁边看着我,如果我弹错了就打一下我的手掌。每打一下,就加深了我对弹错音符的恐惧。 上学以后我喜欢写东西,想给爸爸看,他用“这玩意能让你成绩提高吗?”来批评我,一句话就让我失去了对写东西的热爱。 甚至现在我都开始工作了,我跟妈妈视频聊家常的时候,我爸有时也会发火:“你跟孩子聊这些没用的,对她业绩有帮助吗?”(因为工作跟家庭有关)”我突然觉得如果我工作失败的话,我可能连亲情没资格拥有了。 (这基本是我最近最大的一块心病,人在国外很想念家人,但父亲只希望我工作有好的业绩。)久而久之,我发现失败是不可承受的,于是我就对结果有着狂热的偏执。 于是我猛然发现,我失去了一种能力,失去了对事情感兴趣的能力。 因为我过于在乎结果,导致我根本就不想开始。 我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开始着手做一件事时就会严重的紧张焦虑,特别害怕失败,不停的暗示自己失败的后果。即使这是我想做的事情,我还是过分在意结果。 我会想:既然这样,还不如不做。 什么都不做,当然不会品尝失败的滋味。但是当然了,什么都不做,也意味着什么都做不成。 做不成,又会加大自己的焦虑。 如此恶性循环。 我是这样的人: 一旦开始考试,遇到一道难题内心就会涌上恐惧,会联想到成绩,会联想到失败,会联想到惩罚。一旦开始看书,遇到需要反复琢磨的章节,就会想到进度,就会担心自己智商,就会想到人生的失败。一旦开始减肥,跑十分钟,上气不接下气,就会想到十分钟都跑不了,我猴年马月才能减下来,就会放弃。这可能就是我对人生迷惘的原因吧——我害怕所有带结果的事情,在焦虑的阴霾下,我听不到我内心的声音。 然后我发现,很多我眼中优秀的人,他们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拥有很多的兴趣。 他们做一件事真的会不及结果的投入进去,因为投入所以效率很高,因为效率高,结果就很好,得到了正反馈又会加深他们做事的兴趣。 所以他们能在一条路上走得很长,很远。他们的人生观正好跟我相反: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可他们收获得最多。 这个因果很混乱吧。但这就是事实。举个例子 (可略过)( 拿我的美服LOL友举例,举三个白金以上且其他方面比较优秀的人为例子,分别叫ABC。 A是个很优秀的程序猿。我手机里有几款他开发的APP。经常跟他语音开黑,跟他打游戏从来没有听他生气过,别人打字骂他他没反应,排位赛连跪就说:“无所谓啊,我打排位赛是因为排位赛大家都很认真,这样比较有意思。”匹配连跪时会说:“无所谓啊,匹配嘛,只要杀人杀的爽了就行呗”。 但是他的一手盲僧和卡牌被很多人说有职业水平。B是个常春藤的学生,也是我高中同班同学。他曾是WE的陪练(魔兽争霸的事我不太懂)。LOL中他就喜欢三个英雄——贾克斯,刀妹,皎月。永远只用这三个英雄,跟他玩的时候3-0是他的标准开局,几乎没有失误过。他只追求把自己最喜欢的三个英雄练得炉火纯青,不求段位也不求输赢。 他跟我语音时说:“一场比赛输赢无所谓,只要我发挥的不让自己失望就好” C是我的学弟,每天早七点起床看书,学习比较屌,同时也是lol大触级玩家。他是这三个人当中最自我,最不计结果的。他打排位选人从来不看阵容,总自创套路,出别人看不懂的装备,导致他在前期总被队友骂,然后中后期杀人杀到手软时大家纷纷闭了嘴。) 他们都是不在意输赢的人,却有着很高的水平和段位,他们不仅游戏打得好,工作学习又特别出色。事实上,他们不在意结果不代表他们随心所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自我要求,只是“投入”的人比“过分重视结果”的人做起来更轻松,更高效罢了。这样的人相信每个人身边都有几个:活得很自我,做什么又做的很好,大家心里不平衡,但并不能影响他分毫。拿看书举例:一本书一共有十六章,我看第二章就有理解困难,看了三五天,就会联想到按照这个进度下去我一学期看不了几本书,于是就开始焦虑,在看与不看之间徘徊,然后看不下去了。一个“投入”的人,看到第二章,感到理解困难,于是平心静气的反复看了一周,把不会的吃透。到了后来越看越快,把耽误的时间都赶回来了。以后他再看同类书是因为有了牢固的基础,看的速度比别人就又快一些。这就是他们不计结果,但效率又那么高的原因。而很多被“上进”“奋斗”洗脑的人都有这样的结局:因为过度在意结果,反而得不到很好的结果。 目的真的那么重要吗?或者这么问:我们人生的终极目的究竟是什么? 是成绩?是工资?是生孩子?是孩子的成绩?是孩子的工资?还是孩子生孩子? 如果这是人生的目的,那人活得跟老鼠有什么区别呢?每天只知道打洞生子,行尸走肉。把自己本来精彩的人生活成了一个只知道完成任务的机器。 可怕的是,我既没有老鼠的心安理得,也没有机器的做事效率。 我想,如果人生真的有目的,那就是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活出自己的样子。 现在的我最大的理想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能重新拾起对生活的热爱。因为我活到这么大,似乎从来没有对什么东西有兴趣过。写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所有跟我一样迷惘的人:放下对结果的偏执,找到对生命的热爱,投入到想做的事情里,这样才能收获最完美的人生。---------------------------------------------------------------评论区一个不落的都看了,如果我的这个答案能让有同感的人稍稍有些宽慰,那我真的特别高兴!另外我会把评论区比较典型的例子放在精选评论里。谈谈几个例子吧:1. 订计划为什么那么难以完成?之前提过我爸爸是个做事目的性非常强的人。从小我爸爸就让我订假期计划,一定要精确到每个小时,不知有没有同款家长的。订这种计划的最大弊端就是:每个小时都在高度紧张中度过,为了完成任务可能会敷衍了事。 而且某一天如果计划跑偏,就会有“一切都没有意义了”的空虚感,刚跑偏的时候还想着把错过的计划补回来,但肯定是越补落下的越多,心里越空虚。高度的紧绷感带来的后果就是长久的懈怠,干脆什么都不做了最舒服。有的人会说这是我“不自律”的表现,一个高度自律的人一定能严格要求自己完成每一个任务。我想问问:这现实吗?只要是个人,都不可能持续生活在高压下,精神能坚持,身体都未必能坚持。所以那些“高度自律”的经验之谈看看就好,千万别较真儿。2. 不计较结果是不是做什么都可以?其实我说的做事不计较结果,并不是指堕落,而是指做事会投入其中的人。做事投入其中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只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更重视过程而已。他们大多数的精力都放在了解决问题、摄入知识上。时不时的跳出来调整一下方向。他们对问题的好奇要远远高于对结果的恐慌。 而咱们这个组织的人,遇到问题会直接联想到失败的结果,很少能静下来思考解决方案。3. 在生存的压力下,这种“热爱生活”的思想简直就是“何不食肉糜”。咱们讨论的这个问题,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适用于大多数情况,无论你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还是为人处世或是谈情说爱。仔细想一想,这种思维其实已经风靡到各个角落了。“不结婚”“不谈恋爱”“不生孩子”的话题现在遍地都是,但这不代表人没有爱,看看大多数人的观点就知道,他们只是害怕不好的后果。还没有谈恋爱,就害怕遇到渣男;还没有结婚,就害怕恶婆婆;还没有生孩子,就害怕老公孕期出轨。即使渣男和恶婆婆都是极少数,很多人还是因为存在这种人,而对婚姻和恋爱退避三舍。工作和学习更是这样,对结果的过度在意无异于“绑着沙袋跑步”,给自己徒增很多阻力,只会让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远罢了。4. 做事真的要以“有用”为前提吗?这个真不能一言以蔽之。对于有生存压力的人来说,只做“有用”的事才能维持住现在的生活水平。但对于已经跳出“温饱”的人来说,维持健康的精神状态需要更多的“精神食粮”,而这些“精神食粮”在普世价值上确实“没用”。但没用不代表不需要,事实上温饱之上的人反而更容易不快乐。没有生存压力的人如果找不到精神寄托,可能过得还不如“温饱”的人快乐。可见无论在哪个阶级,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两天前写下这个答案,写这个答案的初衷只是“内心的想法,胡乱的表达”,有几个问题表达的比较混乱,我整理一下:对于做事的动力,一共有一下几种情况:出于责任和压力,出于被迫,出于好奇,出于自我要求,出于热爱。其中只有“出于被迫”这一种情况是属于“被动动机”,比如deadline,期末考试等不完成会受到惩罚的事情。“出于责任和压力”和“出于自我要求”是属于半被动行为,都是强迫自己做一件事。其中前者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后者是不让自己失望,也就是我们谈论的主题。前后两者都缺乏主观能动性和“乐趣”。但两种动机给人的压力是最大的,因为既没有惩罚和奖赏驱使你,你又不喜欢做。因此才有人用“牛人高度自律”等观念洗脑,让人觉得,做这些痛苦的事是一种“高级行为”。可是牛人并不是高度自律,牛人是“热爱”是“投入”。“出于好奇”介于主动和被动之间,算是满足欲望的一种。甚至说“好奇”算不上是什么动力,只能算动机。只有“出于热爱”才是完全的主动性行为,是人发自内心的想做这件事,而且做了会给人带来切切实实的“乐趣”,比如母亲陪孩子玩,男孩子跟朋友打篮球,科学怪人做实验等。在这种动机下做事情,人不会太过考虑结果,会很享受其中的过程。在享受投入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力。只有在这个动机下,人做事的效率才是最高的。真心没想到有这么多同道中人。而且特别神奇的是,在看了大家的评论以后,我这两天的心态明显不一样了!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同感!我这两天起的都比较早了,没什么怨气了,就安安静静的打开书看看,一个字一个字看,不急不慌,这种感觉真的挺好的!再次感谢大家!希望还沉浸在这种困扰的人能多看看评论,多跟组织里的人交流交流,也许很快就能卸下负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