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最迟四月底应解禁, 否则易引发次生灾害( 二 )
宁毅: 据我所知 , 现在大部分城市事实上已经在对入境人员进行统一检测 。 随着我国病例的减少和国外病例的激增 , 输入病例对我们的威胁已经相当于当初武汉对其他城市的影响 , 所以我国抗疫的战略目标逐渐从「围绕武汉打歼灭战」转向「重点管理入境口岸 , 严防输入病例」 。
我们国家当前的目的是保持零病例 , 而且已经基本成功了 , 但依然有很多我们无法决定的因素会影响我们的成果 。
所以在入境管理方面的策略 , 我认为取决于以下三点:1. 国际疫情形势的变化 , 这是我们需要长时间评估的;2. 我们的入境口岸能否对如此大量的回流人口做出百分之百的管理?我们还没有动用军队医务人员给与协助;3. 入境的少量病例是否会形成爆发?如果没有爆发或者是可控制的衰减 , 说明当前的策略能够继续下去 。
当然 , 海关和部分医院的压力的确会非常大 , 但我们在海关和医院上的投入相比整个国家可能要付出的代价 , 所占比还是很小的 。想要保住之前的努力成果 , 这些付出还是值得的 。 我们需要对海关和相应的医院进行支援 , 就像之前支援武汉一样受到重视 。
丁香园: 目前 , 多个地区已开始进行复工 , 近日上海杨浦区发布通知称「各商业企业一律取消原先消费者进店时的测温、扫码、戴口罩要求 , 原先张贴的二维码全部清除 , 商场所有大门及通道全部打开 , 不搞限流」 , 您认为近期各地「去口罩」是否会成为复工常态?
武汉最迟四月底应解禁, 否则易引发次生灾害。宁毅: 首先我认为只要超过 14 天没有新增病例的地区 , 都是可以复工的 , 尤其是一些地区的新增病例并不是新发现的 , 而是来自于疑似病例 。 建设能够及时发现可能传播的防疫能力 , 比整个国家或者整个城市停下来的代价要低 , 而且从实战中能进一步加强卫生防疫队伍建设 。
目前我们民众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已经加强 , 各地政府也能通过行程管理形成一道防火墙 , 即使局部地区形成了小的流行 , 我们也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及时应对 。
至于复工后要不要戴口罩的问题 , 我认为 , 让自觉有不适症状的人戴口罩就好 , 这能省去大部分人戴口罩的麻烦 。中国疾控中心 3 月 18 日发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也强调 , 普通公众在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的家内或户外无需戴口罩 , 在中低风险、人员密集的办公区域只需随身备用口罩 , 当与其他人近距离(
丁香园: 近期有学者指出「抗疫期间 , 对天空、道路、车辆、人喷洒消毒液有害无益」 , 您是否认可这种观点?各地企业、商场复工以后 , 应当如何正确使用消毒液进行场所消毒?
宁毅: 这个观点我是认可的 。 对天空、道路喷洒消毒液有什么用呢?消灭气溶胶吗?但其实我们只有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的情况下才可能被气溶胶感染 。 不过公共汽车、企业和商场还是应当消毒的 , 但私家车就大可不必 。
丁香园: 按照您的推测 , 这场疫情将会持续到何时?按照目前的证据 , 气温升高是否有可能帮助遏制疫情?
宁毅: 我认为气温上升还是有可能帮助抑制疫情的 , 理由有以下三点:1.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 , 靠近赤道的国家疫情会更轻一些;2. 17 年前的 SARS 就是在夏天突然消失的;3. 从病原学角度 , 病毒在高温下致病力会减弱 。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 , 到了夏天全球疫情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不过 , 病毒仍然可能在靠近两极的寒冷地区或者南半球流行 , 等到秋冬季节就可能造成新一轮全球大爆发 , 所以我们还是需要特效药和疫苗 。
但我觉得当务之急 , 还是要趁热打铁 , 尽快解决国内的问题 。我认为最迟到四月中或四月底 , 武汉就应该解禁 , 国内其他地方则要恢复到疫情发生前的秩序 , 否则就容易引发许多次生灾害 ,比如武汉人容易产生心理疾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疾病等 。
不过在此之前 , 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机制 , 当疫情有复燃倾向时能够快速反应 。从目前的情形来看 , 建立这种机制的代价比一直持续当前状态的代价要小得多 。 后者的代价是按天计算的 , 晚恢复一天 , 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
武汉最迟四月底应解禁, 否则易引发次生灾害。丁香园: 3 月 16 日 , 陈薇院士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 。 同日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宣布 , 一种新冠病毒疫苗已开始第一阶段临床试验 。 如果试验成功 , 这些疫苗至少要多长时间才能大范围临床应用?这能否成为国际疫情控制新的分水岭?
宁毅: 一般疫苗都需要三期临床试验 。 陈薇院士团队打了第一针 , 说明已经开始了第一阶段的试验 。我们现在的很多新闻直接在标题里讲「研制成功」 , 这是有问题的 , 因为目前距离能够大范围应用的阶段还是比较远 。一般来讲这个过程需要 18 个月以上 , 即使发生奇迹最少也要半年时间 。
我能理解现在广大人民群众因为对生命的热爱 , 都非常渴望疫苗或特效药的上市 , 但疫苗、药物研发上市的这个过程往往是非常残酷的 。 当你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后 , 经常会发现最后的结果让你大失所望:可能是因为效果不如预期 , 也可能是因为副作用过大 。 所以在疫苗的报道方面 , 用词一定要谨慎 。
推荐阅读
- 『武汉』武汉战疫日记丨抗疫中最难忘的床号——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一病区38床
- 【中国新闻网】武汉复工体检热 检查结果当天可查
- 「武汉市」关于武汉市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确诊病例死亡数订正情况的通报
- [武汉临空港]渍水了怎么办!汛期之前“练”起来!
- 「房山组工」驰援武汉的长阳“逆行英雄”,欢迎回家!
- 「武汉」海报丨春风拂武汉 童趣醉春天
- 「武汉商超」武汉商超防控一刻不松懈
- 【旅客】武汉海关:如实申报可有效切断传播链
- 武汉:武汉“解封”一周无一例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
- 武汉■武汉投放5亿元消费券活跃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