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大院」人体温度降低 难道还是微生物的锅?( 二 )


除了气温的改变 , 人的生活环境实际上也在发生着剧变 , 特别是近一两百年 , 随着工业的发展 , 人类的生活习惯 , 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 比如空调的使用 , 居住条件的改变 , 卫生条件的大幅提高等 , 都有可能影响体温 。
体温调节还可能跟微生物有关系 。 人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会通过提高体温来应对感染 , 也就是我们说的“发烧” 。 有科学家认为 , 随着卫生、医疗和饮食条件的改善 , 现代人不会像过去一样 , 容易染上各种炎症疾病 , 自然也不用为了杀灭病原体而提高体温 。 所以人类的体温也跟着降低了 。
然而 , 笔者认为这个解释并不合理 , 因为 , 杀死病原体的温度并没有改变 , 也没有证据表明 , 现在的病原体可以耐受的温度有所降低 。 随着气候变暖 , 病原体的耐温能力应该升高才对 。
微生物和体温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
肠道微生物的减少 , 加速人类体温降低?
工业化进程的加速 , 还导致了人体内肠道微生物的变化 。
抗生素的使用、卫生设施的加强和医疗化生产等消灭致病菌的手段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 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 天然食品比例的降低 , 加工食品比例升高的饮食方式 , 婴儿配方奶粉、现代药物和卫生设施的使用等 , 都可以明显的改变肠道菌群组成 。
「科学大院」人体温度降低 难道还是微生物的锅?
本文插图
肠道微生物已经与人类共生了数百万年 , 经历了成千上万代的合作 。 现在 , 相对于“传统”菌群 , “工业”菌群微生物多样性更低 , 数量更少 。
人类现在的生活方式 , 在帮助人抵抗病原菌的同时 , 也在伤害人本身的正常微生物 。 只使用5天环丙沙星就可以严重破坏肠道菌群 , 杀死大量细菌 , 而要想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 , 则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 , 还不一定能完全恢复 。
人们现在食用的几乎都是无菌食品和水 , 这倒好了 , 一边杀菌 , 一边不给提供菌 , 这就减少了人体的菌群数量 。 有研究发现 , 尼泊尔人和非洲的哈扎人 , 这些年生活方式的变迁 , 饮用水和食物的改变 , 已经导致肠道菌群组成显著改变 , 干净的食物和饮食干扰并加剧了某些细菌的消失 。
上世纪九十年代 , 人们已经注意到 , 如果把动物体内的微生物清除掉 , 动物的体温都会下降 。 比如 , 研究发现无菌动物的体温普遍比有菌时低大约2℃;如果用抗生素把兔子 , 老鼠和猪等动物的肠道微生物给杀死 , 它们的体温都会下降1-2℃ 。
「科学大院」人体温度降低 难道还是微生物的锅?
本文插图
无菌动物体温降低是被动的 。 有很多动物还可以主动调节体温 , 比如冬眠的动物 , 在冬眠期间 , 它们的体温会下降 , 同时代谢率会下降 。 有研究调查了松鼠 , 棕熊等冬眠动物的体温 , 同时检测了它们的肠道菌群 。 结果发现 , 随着体温的降低 , 这些动物的肠道微生物也会跟着改变:比如细菌多样性降低 , 厚壁菌门以及沙门氏菌等致病菌相对丰度下降 , 而拟杆菌的数量增加 。
与松鼠不同的是 , 冬眠的棕熊 , 肠道菌群中的Verrucomicrobia菌几乎完全消失了 。 这可能是因为Verrucomicrobia菌(比如 , 著名的以肠道粘液为食的阿克曼氏菌)在低至20℃的温度下就能生长 。 也许 , 这些菌为了维护宿主健康 , 主动退出了动物肠道 , 它们忍受不了长时间的冬眠 。
「科学大院」人体温度降低 难道还是微生物的锅?
本文插图
增加微生物 , 就能升高体温?
在大约30年前 , 已经有人做过实验 , 他们通过调控肠道微生物就能调控动物的体温 。
他们分别给保持无菌状态的小鼠接种了微生物 , 第一组接种了一亿个大肠杆菌 , 第二组则是接种了处理后的肠道混合物 。 然后饲养几周 , 测试它们的体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