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三 )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这次《安家》的剧本 , 六六也强调里面的人物和故事在现实中都有原型 。这些故事一抖搂出来 , 自然会赋予她一身“良心编剧”的光环 。“来源于真实生活”成了六六创作的最大武器 。只要你质疑她在洒狗血 , 六六必会反唇相讥:我的故事根本不算什么 , 看看现实中的案例 , 更加极致!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真实原型或许曾为六六的剧本丰富了血肉 , 但如今它更像是六六光明正大洒狗血的理论支撑——再离奇的故事情节 , 只要在现实中有原型 , 它就是真实的 。这一诡辩术其实很好破解 。因为真实的生活不是片段式的 , 而是有起有伏有松有驰的完整过程 。一个个极端新闻事件的堆砌 , 导致戏剧里的“生活”被呈现为独立分布的高潮点 , 而缺少中间状态的衔接 。没有节奏、不成旋律 , 着急忙慌地咿咿呀呀 , 只剩刺耳的噪音 , 丝毫道不出人生复杂的况味 。比如《父母爱情》 , 它百看不厌的原因不止于富家小姐和穷苦军官步入婚姻的天然戏剧冲突 。更在于那些小孩打架、偷吃桃酥、江德福拾掇菜园、安杰在小院喝下午茶的不着痕迹的闲笔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而狗血式写作 , 只是针对观众肾上腺素的高效注射 。曾几何时 , 六六的名字是跟品质挂钩的 。甚至 , 跟勇气挂钩 。《蜗居》敢影射当时的官场贪腐和潜规则 , 男女性事的描写也足够大胆 , 直接导致其被禁;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心术》从医患矛盾出发 , 涉及社会的诸多不公隐疾 , 六六的剧本写到一半就被直接叫停 。而如今 , 一个曾经享受过作品被禁待遇的创作者 , 立场却主旋律了起来 。微博上为官吏制度说话 。疫情中确确实实存在的瞒报事件 , 在她看来是“不可抗力的传染病” , 大众追责属于“没有必要”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武汉日记里 , 用特等舱的最高飞机票价来对比疫情下的中外差异 。用“现在送你去欧美日韩 , 你去还是不去”的反智提问 , 挑动民族情绪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当一个作家、编剧 , 内心深处已经站在当权者的位置思考问题 , 那么她除了唱赞歌 , 根本也无法提出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她写《在一起》产生深深的反感和不信任 。因为除了用疫区人民的苦难为自己挣一笔编剧费 , 她的创作不会给整个社会和时代带来任何有价值的反思 。甚至你很难分得清 , 她当初的犀利 , 是为了给普通人传达声音 , 还只是因为当初的审查环境允许她利用这些社会痛点做文章 。而本质上仍是一种创作上的投机行为 。毕竟她可以一边在书里劝诫女孩子要传统、照顾家庭、操持家务、一定要做母亲: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一边却在《安家》里用看似先锋的女权主义台词 , 挑动观众神经: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很多人拿她和武汉作家方方做对比 。一个亲历炼狱 , 一个事后视察 。一个拒绝为此出书 , 一个以此作为素材 。一个用疫区日记记录被遗忘和损害的生命 , 一个用幸存者视角肯定和赞颂政府抗疫有功 。一个说“时代的一粒灰 , 落在个人的头上就是一座山” , 一个说“幸亏我来了 , 再不来素材都没了” 。一个一辈子跟当权者唱反调 , 一个自动被当权者规训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我们为什么不喜欢六六
▲“宣传”一词 , 目的性昭然若揭作家是站在人类宏大命运上进行思考的先锋者 , 深入人性的复杂处进行叩问的苦行僧 。当字字椎心泣血 , 审视内心 。而六六 , 红尘中打滚的她 , 或许能够凭借贩卖人生经验和聪明劲儿 , 获得名声和财富 。但她只能算是一个为体面生活搵食的写手 。作家二字 , 她还不配 。- END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