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诗人,一个弘毅的知识分子 | 杨牧逝世( 二 )
图片来源:《他们在岛屿写作:朝向一首诗的完成》02在岛屿上 , 中央山脉耸起 , 纵贯南北 , 把台湾岛分成东西两半 。 西部面向大陆 , 是开阔平原 , 福建移民越过台湾海峡 , 登陆开垦农地 , 通商、修建工厂 , 西部向来是汉人聚居之地、台湾经济的重心 。 而东部的高山雄踞之下 , 平地狭窄 , 不利耕作 , 居住的多是原住民 , 刀耕火种 , 迎向浩瀚的太平洋 。因此在台湾人心中 , 西部是“前山” , 东部是“后山” 。 花莲就在后山 , 是山水壮丽的度假胜地 , 也是经济不发达的偏乡 。1940年 , 杨牧出生之时 , 更是如此 , “那是一个几乎不制造任何新闻的最偏僻的小城” , 他在文章里写道 。 一个没有新闻的小城 , 沉睡于层层叠高的青山之下 , 靠着太平洋 , “站在东西走向的大街上 , 可以看见尽头一片碧蓝的海色” 。杨牧原名王靖献 , 祖父是菜农 , 父亲两兄弟在花莲开一家印刷厂 。 当时台湾作为日本第一个殖民地 , 已被统治了四十五年 。 他记得自己坐在榻榻米上 , 榻榻米有一股稻草的味道 , 在太阳光下飄着浮着 , “那时不少张三李四已经改名为渡边田中 , 夏日里喜欢穿一条相扑大汉的白色丁字裤在廊下乘凉 , 以不标准的破碎的日语互相请安 。 ”在他记忆里 , 花莲的日本人不多 , 只记得冬天的上午 , 寒气弥漫着太平洋的涯岸 , 峻岭俯视 , 峰顶积着白雪 , 他看到一个带长刀的军人 , 穿着军大衣在街上沉默地迈步 , 脸上似乎也是没有表情的 , 只是唇上的小髭带着一种寂寞的傲气 。当时日本正节节败退 , 1944年夏秋之交 , 美国飞机出现在台湾上空 , 一开始所有的轰炸和扫射都集中在北部和西部较大的城镇 , 有一天 , 轰炸机到达了花莲港口 , 杨牧随家人坐火车往南边去避难 , 再回来时 , 日本人走了 , 台湾“光复” 。政权更迭 , 年少的杨牧并无所感 , 他只知道学校里多了很多南腔北调的老师 。 有的老师乡音之重 , 三宣其令 , 无人能懂 。 他记得 , 中学的老师分为两类 , 比较严峻的兄长型的是台湾老师 , 另一类就是漂洋过海的外省老师 , 他们比较放松 , “有时带着难言的落寞的神情” 。 在这些外省老师那里 , 他受到了最早的文学启蒙 , 包括粤语念出的《秦风·蒹葭》 。另有一位胡老师 , 是湖南湘西人 , 闲时谈天 , 他跟杨牧说 , “赶尸”是真的 。 胡老师说得天花乱坠 , 杨牧听得张口结舌 。 为了转移话题 , 他说:“湘西出了一位大作家 , 对不对?”老师吃惊反问:“你怎么知道的?”留在大陆的作家 , 因为“附匪”已被国民党禁了 。 但是图书馆的管理老师看杨牧每天借翻译文学 , 惋惜他没有机会读中国小说 , 于是从上锁的柜子里拿出一本薄薄的书《八骏图》 , 叮嘱他不必登记 , 也不要转借别人 。 第二天 , 杨牧去还《八骏图》 , 管理员从柜子里拿出了《边城》 。1950年代的台湾 , 国民党宣导“反共文学” , 文坛肃杀 , 诗歌最早出现新气象 。 纪弦发起“现代诗”运动 , 主张学习西方 , “新诗乃是横的移植 , 而非纵的继承” , 余光中则提出“新古典主义” , 几大流派各有代表人物 , 论战迭起 , 创作旺盛 , 是台湾现代诗的高峰 。在这样的风潮里 , 十五岁的杨牧 , 写下第一首诗 。二十四岁的杨牧回溯道:“我常常想这个问题 , 我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写第一首诗的?怎么写的?是什么力量压迫我、促使我的呢?我仿佛看到子夜以后满天的星光 , 感觉到夜露的寒冷 , 听到子规的啼声 。 我仿佛看见莲花池里的绿萍 , 看到鲢鱼游水 , 看到青蛙和长嘴的彩色鸟 。 仿佛很多江南的马蹄和酒肆和宫墙和石板路召唤着我 , 仿佛看到宋代的午桥和拱门 , 红漆的拱门 。 ”四十七岁的杨牧则把这个神秘的时刻归于一次大地震 , “大地一摇 , 摇醒了蛰伏我内心的神异之兽” , 他目睹一个雕塑家如何将一块木头变成神像 , 这雕刻的过程 , 就是创造 , 而创造是多么迷人 , “我将以全部火热的心血投入一件艺术品的工作……一个不能向任何人倾诉的秘密在我内心滋长 , 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微弱地负荷着 , 在那遥远的时代 , 我知道我正在迟疑地向我的童年告别 。 ”十五岁的杨牧 , 开始写诗 。 他把作品发表在自己和学长办的刊物《海鸥》上 。 高中毕业之后 , 他考入位于台中的东海大学 。 年少诗人的轻狂 , 他是有的 , 在和好友的通信中 , 他们都自称“寡人”(杨牧写道:“寡人欲报考历史系 , 足下以为如何?”) , 然而无论是花莲 , 还是台中 , 都不是台北 。 台北 , 是一切热闹发生的地方 , 新锐的潮流 , 遽起的名声 。 杨牧没有加入任何诗派 , 也没有参与论争 。 在诗人们的聚会中 , 他是“一连打翻三次烟灰碟而不色变的青衫少年” 。 他敏锐善感 , 又朴拙固执 。 敏捷应对外界变化 , 并非他的特长 。 无论是年轻时过多的感伤和堆砌 , 或是中年追想的神启时刻 , 他站在潮流的边缘 , 勤奋阅读、写作 , 诗情在内心孤独生长 。他决定 , 诗将是他表达世界本质的唯一方式 。 “我明白了 , 是从这里到那里的关系 , 是这里和那里的对比 , 冲突 , 调和 , 于是就产生了诗……诗于你想必就是一巨大的隐喻 , 你用它抵制哀伤 , 体会悲悯 , 想象无形的喜悦 , 追求幸福 。 诗使你现实的横逆遁于无形 , 使疑虑沉淀 , 使河水澄清 , 仿佛从来没有遭遇过任何阻碍 。 诗提升你的生命 。 ”当时的台湾 , 为了表明自己是中华文化的正统 , 中文系、历史系都倾向保守 , 专治古典 , 古典之中 , 又特重“小学” , 不接受现代诗 。 杨牧选修《昭明文选》 , 第一堂课就听到老师说:“这个年头啊 , 有所谓现代诗这个东西 , 完全是胡说八道 , 我看班上有人就是搞那个的 。 ”老师在讲台上说了十五分钟 , 杨牧收拾书本 , 站起来离开了教室 。新思潮与新创作 , 都发生在外文系 。 最有名的 , 是1960年台大外文系的学生白先勇、陈若曦、王文兴、李欧梵创办《现代文学》 , 和“现代诗”一起 , 成为台湾战后文学的第一波浪潮 。 杨牧也从东海大学历史系转到了外文系 , 他读加缪、英诗 , 而他最喜欢的 , 是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同时 , 杨牧仍然到中文系修课 。 东海大学中文系有一位大学者徐复观 , 他被称为“新儒家四杰”之一 , 曾写过《两汉思想史》等著作 。 徐复观用近十周的时间 , 讲解韩愈的《平淮西碑》、《柳州罗池庙碑》 , 仔细辨析字句、文法、结构 。 这对杨牧的写作风格影响极大 , 多年后他为师友写悼文 , 虽是白话文 , 行文结构 , 却是韩柳文的气势 。 “中文要写得好 , 别无他法 , 就是读古文 。 ”他说 。年轻的杨牧一边翻字典读英诗 , 一边抄写李商隐的全集 。 读英国文学时 , 他在书缘写下中文里雷同的字句 , 读中国文学 , 则以英国文学附丽 。 从一开始 , 中英文就并列交错在他的写作中 。
推荐阅读
- 「最高人民检察院」“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萦绕在耳边,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 「尹某某」遭遇查酒驾,男子当民警面喝下半罐啤酒,想要潇洒离开……警方:拘一个月!
- 新民晚报■一个印章牵出36个“同名同姓” 公交车里的万余元现金属于谁
- 「人民网」从无人问津到粉丝百万 一个主播背后的秘密
- 「潇湘晨报」“高级金融白领”带你躺着挣钱?长沙警方捣毁一个电诈窝点
- 尾矿库▲两部门:开展为期一个月尾矿库风险隐患集中排查治理
- [夏先生]因打错一个数字而痛失30余万大奖,彩民能否要求彩票店主赔偿?
- 『福建卫生报』全省首例!附一翁山耕教授团队劈离式肝移植,让一个肝救两条命!
- 半岛网TB@莱西老汉地头顺走电动车 民警仅用一个多小时追踪到家人赃并获
- 「杭州网」风雨书店:每本书都在这里 等待下一个落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