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医学史上的3月9日:两次学术转型的天才学霸终获诺贝尔奖


作者:五号医生吴昊
历史上的今天 , 1981年3月9日是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德尔布吕克(Max Ludwig Henning Delbrück)逝世的日子 , 通过名字我们大概能了解到他是一位德裔美国人 。 德尔布吕克的学术生涯经历了两次转型 , 对于普通人来看 , 每一次的改变都几乎是翻天覆地的 。 最终凭借着天分和努力 , 他作为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先驱对噬菌体的研究为后续人类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 , 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
俗话说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 但这话似乎并不适合一些天才 。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 , 物理学博士德尔布吕克是如何为后人开启DNA的大门的 。
[诺贝尔奖]医学史上的3月9日:两次学术转型的天才学霸终获诺贝尔奖
本文插图
从天文学到物理学再到生物学
德尔布吕克诞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 他的父亲是柏林大学的历史教授 , 祖母是一位外科医生 , 而曾祖父就更厉害了 , 是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的巴伦·冯·李比希 。 在如此充满了学术氛围的家庭中成长 , 德尔布吕克从小就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在他那个年代正是天文学发展突飞猛进的阶段 , 几乎每一年都会有载入史册的发明和发现 , 这让德尔布吕克立志成为一名天文学家 。 他在高中毕业后 , 顺理成章地进入德国蒂宾根大学学习天文学 。
对于天才来说 , 对知识的渴求有时候就像一条饿狼等待迷失的羔羊一样 , 一条往往还不够吃 。 在蒂宾根大学的学习完全无法满足德尔布吕克 , 他后来离开母校几经辗转 , 历经柏林大学、波恩大学 , 最终留在了哥廷根大学继续学习深造(简直就是个学神…) 。 但在这个过程中 , 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理论物理学上 , 并最终获得了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 从天文学到理论物理学 , 这是德尔布吕克的第一次学术转型 。
【[诺贝尔奖]医学史上的3月9日:两次学术转型的天才学霸终获诺贝尔奖】而后他又开始了“学术流浪” , 利用三年的时间在至少四所大学求学或任职 , 而后他遇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 ,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 。 对 , 就是那个提出原子结构理论和波粒二象性的波尔 。 在波尔的指导下 , 德尔布吕克对物理学和生物学之间的联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 这一次的经历也促使他与其他两位同样志向的物理学家一同迈入了生物学研究领域 。 这是他“放浪不羁”的学术生涯中的第二次转型 , 也正是这次转型 , 让他遇到了自己的“真爱” 。
[诺贝尔奖]医学史上的3月9日:两次学术转型的天才学霸终获诺贝尔奖
本文插图
噬菌体的研究让德尔布吕克获奖
在开始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后 , 德尔布吕克参照波尔的理论模型 , 提出可以把基因也看待成分子 , 通过物理学的理论来进行相关的研究 。 这个惊人的理论震惊了当时的遗传学界和生物学界 , 受到启发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就是他家的猫可能比他还出门的那位)写下了《生命是什么?》 , 被后人奉为经典 。 说一句题外话 , 正是德尔布吕克后续的研究和薛定谔的这本书 , 启发了后世大量科学家对于DNA的研究 , 才有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分子生物学界的基因盛世 。

[诺贝尔奖]医学史上的3月9日:两次学术转型的天才学霸终获诺贝尔奖
本文插图
德尔布吕克和他的团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后 , 将研究的目光放在了噬菌体身上 。 噬菌体是一种侵袭细菌的病毒 , 个体微小 , 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 它们能通过仅有的核酸 , 利用被侵入的细菌内部的物质来进行生长和增殖 。
因为噬菌体的遗传系统相当的简单 , 正是研究基因的理想模型 , 德尔布吕克将它比喻成遗传学界的“氢离子” , 寓意为最基础的研究或最本质的研究 。 1939年 , 他发表的《噬菌体的生长》成为现代噬菌体遗传研究的开端;1943年 , 《细菌从对病毒敏感性到对病毒抗性的突变》的著名论文是他对于噬菌体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