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体会“说话”可现在越来越难被听到( 二 )

尸体会“说话”可现在越来越难被听到
1946~1980年北京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解剖数变化趋势丨参考文献5病理解剖率下降 , 有着多方面的原因随着医学诊疗水平的提高 , 为明确死因而进行的病理解剖 , 减少似乎是必然的 。 但正如凯夫·索亚尼亚所说 , 病理解剖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在于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观念 , 那就是传统的、系统性的尸体解剖在尖端的诊断技术面前已经过时了 。 院方对诊治水平过度自信 , 进而低估了病理解剖的重要性 。尽管死者家属往往更倾向于接受穿刺、内窥镜等先进的、替代性的微创检查 , 但这些检查的准确性不及尸体解剖 。 尸检结果与临床诊断之间有时也会存在分歧 。尸体会“说话”可现在越来越难被听到
尸检结果与临床诊断之间有时也会存在分歧 。 丨Pixabay数据和实例支持了这些观点 。 朱明华教授对北京、上海、成都等地15家大型医院的调查显示 , 死因存疑的病例中 , 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不符合的比例均在20%以上 。 北京医学院病理解剖学教研室的4194例病例中 , 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不符合的有870例 。北京医学院的专家们更举出了6个典型实例说明病理解剖的重要意义 , 比如一名3岁半男童因咳嗽、气短被送入急诊 , 抢救无效死亡 , 因患儿当日清晨吃过花生米 , 临床诊断为花生米误入气管引起的“窒息、呼吸道梗阻” 。 但病理解剖结果却表明 , 男孩儿患有结核病 , 真正的死因是气管旁结核病灶破溃、坏死物进入气管造成的窒息死亡 。 病理解剖澄清了患儿的真正死因 , 也揭示出儿童体检中要重视结核病的诊断 。尸体会“说话”可现在越来越难被听到
尸检结果与临床诊断之间有时也会存在分歧 。 丨图虫创意当然 , 病理解剖受忽视有着复杂的原因 , 并不能简单归咎到临床医生头上 。 近年来 , 相关主管部门忽视病理解剖工作 , 并不将其当作是评价医疗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指标 , 解剖率逐渐下降时 , 也并未施行有效的办法予以干涉 。在苏联等一些国家 , 通过立法来提高病理解剖率的做法已被证实是有效的 。 其实原卫生部发布的《医院分级管理办法》早有规定 , 要求三级医院解剖率达到15% , 二级医院达到10%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目前没有一所医院能达到标准 。另一重要原因是 , 我国的病理科医生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 在当下 , 我国医院的病理科往往沦为辅助科室 , 大多数医院的解剖室也早已停用关闭 。 而繁重的工作量、实践经验的缺乏、从业人数的减少 , 更使得大多数病理科医生在增加病理解剖率这一事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死者家属的认知和风俗习惯也限制了病理解剖的施行 。 这就需要医生与家属积极沟通 , 也需要国家向大众宣传和普及病理解剖 , 让人们了解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 事实上 , 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高解剖率也有赖于国家和医院在科普和沟通上做的大量工作 。尸体会“说话”可现在越来越难被听到
国家卫健委3月4日下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首次将新冠肺炎逝者遗体解剖所获得的病理报告写入其中 。 丨网页截图我国目前的病理解剖率是不够高的 , 希望此次新冠肺炎病理解剖工作的开展 , 能使相关部门再次认识到病理解剖的重要性 , 并将其逐步恢复到医院日常工作中 。正如我国病理学前辈吴秉铨、邹万忠老师所说:“尸体解剖开展的普遍程度 , 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尸体解剖必将列为人民保健工作的一项必需过程 , 并在医学生物学研究和卫生事业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 ”作者:温水编辑:黎小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