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复产中的“青春行动”

复工复产中的“青春行动”
图①:张晶在生产线上操作机器 。本报采访人员 王汉超摄图②:高山坐在办公室里调试软件 。资料图片图③:余世刚上山准备采茶 。资料图片图④:尹涛涛出发前和自己的货车合影 。资料图片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 , 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 当下 , 复工复产有序展开 , 养精蓄锐的年轻人 , 正陆续重返工作岗位 , 投入到火热的生产中 。他们戴上口罩 , 主动做好个人防护;他们加班加点 , 挑起生产一线的重担;他们用青春的热情 , 努力夺回失去的时间 , 助力企业跑出“加速度” 。 本期新青年版聚焦不同行业领域里复工复产的年轻人 , 记录抗疫的青春力量 。——编 者机床装配工张晶——“产业链在等我们复工”本报采访人员 王汉超张晶很早就在等复工的通知 。 买不到口罩 , 防护服告急 , 疫情倒逼着防护物资扩大产能 , 扩产就意味着要开启更多的机器和生产线 , 需要更多的零配件 。 生产零配件 , 必然要开动机床 , 张晶所在的企业 , 就是生产数控机床的 。张晶今年30出头 , 已是小巨人机床有限公司一条装配线上的班长 , 业务熟手 , 由于十几年前在武汉上过学 , 整个春节 , 疫情变化牵着张晶的心 。复工虽然迫在眉睫 , 但安全丝毫不能马虎 。 复工后人员聚集 , 一旦有一个病毒携带者 , 全厂将会停摆 。 在张晶焦急等待复工的同时 , 张晶所在的工厂正做着各类预案——详细掌握工人信息 , 包括本人家人出行史、接触史;落实一关关排查、测温 , 把防护措施责任到人;确保防护物资充足 , 每个岗位、岗位之间安全无虞 。银川市经济开发区在做复产复工审批时 , 重点考察了3个方面——责任是否到人 , 措施是否严谨 , 保障物资是否齐备 。 张晶所在的企业顺利通过审批 , 获得了复工资格 。2月10日 , 张晶自驾来到公司上班 。 早晨天气寒冷 , 公司志愿者穿着防护服在门口登记测温 。 大家许久不见 , 格外亲切 , 只是相互间多了一层“面纱” , 按公司要求 , 交谈时还需相隔1.5米的安全距离 。 张晶的一些工友由于返城时间较晚 , 还处于7天或14天的隔离期中 , 随后才能陆续到岗 。张晶带的班组 , 负责精度组装 , 这是个承上启下的工序 , 更是一个负责精度调校的关键环节 。 “产业链在等我们复工 。 ”张晶说 , 生产线上所有人全程佩戴口罩 , 每个工序之间 , 也彼此相隔了数米距离 , 需要多人参与的工序被进一步细分 , 避免了人员聚集 。 因为要赶任务 , 张晶班组进入工作状态便全速运转 。张晶所在企业有很多订单 , 需争分夺秒 。 比如一个汽车项目复工 , 前端的众多零部件都得跟上 , 这就需要有更多的机床开足马力 。 一天中 , 他们要进行四五轮测温 , 甚至有人干活热了 , 发现体温37摄氏度 , 马上单独隔离观察 。 张晶说:“这么如临大敌 , 乍一看不值当 , 想想却很有必要 , 因为有一例感染对企业来说都不堪设想 。 ”这也是一段很特别的经历 。 “所有的会议都不能开了 , 同培训一样全部线上进行 。 ”张晶说 , 必须开的小型会 , 都去室外空旷的地方进行 , 彼此隔着几米远 , 完全是“喊”会 。 中午吃饭分部门错峰进行 , 坐食堂彼此远得像是进考场 , 公司还鼓励自带餐食和饭盒 。 工友反映头发实在太长 , 又不敢贸然请理发师进厂 , 于是大家自己动手 , 拿剪刀互相秀了一轮手艺 。 与平时理发不同 , 张晶和工友们全程戴着口罩 。“有困难是肯定的 , 尽可能克服吧 。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只有每一环都全力复工 , 上下游这根长长的链条才能复活 。 ”张晶聊完 , 又回装配线加班去了 。科技研发团队负责人高山——“让科技发挥更大作用”本报采访人员 洪秋婷戴着北斗防疫定位手环 , 电脑屏幕上的服务系统界面不断闪烁 , 每个员工的定位信息和体温信息在持续更新中 。 轻点几次鼠标 , 车辆、人员的精准定位、轨迹跟踪等重点信息就能即刻显示出来 。“这是我们团队复工后研发的智慧防疫系统 。 ” 海格北斗智慧防疫定位服务系统研发团队负责人高山介绍说 。 从企业复工的内部需求出发 , 80后研发负责人高山带领着项目团队 , 利用自主研发的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务 , 定制了一套专门应对疫情防控的系统 。“2月10日正式复工前 , 通过远程协作的方式 , 核心人员就完成了系统架构的搭建 。 ”高山介绍说 , 人员配备手环 , 手环接入定位服务系统 , 可以主动更新政府部门发布的疫情分布细节 , 提醒员工避开高风险场所 。 同时 , 系统也能根据公布的信息 , 自动呈现比对员工与确诊患者的活动轨迹 , 给员工提出防范建议 。复工复产不能打无准备之仗 。 “这个防疫定位服务系统 , 实现了疫情管控和人员安全保护监管 , 最大程度营造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 。 ” 高山说 。复工之后 , 软件要研发 , 人员又不能聚集 , 怎么办?软件研发是集体合作的结果 , 过程中研发人员需要不断讨论和碰撞 , “而且我们平常的工作状态就是聚在一起 , 而不是隔开的卡座 。 ”防疫任务不能有丝毫马虎 , 于是新的工作方式应运而生——分任务不再碰面 , 而是通过在线数据办公平台 , 大家独立完成各自任务 , 尽可能减少集中讨论;有问题通过办公软件在线交流;实在需要面对面讨论 , 人与人也要保持3米以上……“以前围小圈 , 现在围大圈 。 以前靠说 , 现在靠吼 。 ”高山笑着形容现在的工作状态 , “好在团队年轻人居多 , 对于新的工作方式 , 大家反而很有新鲜感 , 乐于尝试 。 ”高山说 , 疫情不可避免会延缓一些项目的进展 , 分隔工作和远程协作确实也存在沟通困难等问题 。 “但我们是学习型团队 , 这点困难和变化 , 还是能快速反应和应对的!”小小手环战防疫 , 高山团队小试牛刀 。 平日里 , 高山团队主要负责北斗时空大数据平台的架构设计 , 并持续在这个平台上叠加一些子应用 。 而通过此次研究定位手环 , 他们成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发领域 , 就是将大数据应用在位置服务上 , 并在同一时空基准上 , 把位置数据转变为关联型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 , “这意味着从单纯的卖终端转变为提供数据服务 , 对行业来讲是一种产业模式的升级 。 ”高山说 。高山希望能把这个系统和产品推广出去 , 帮助更多企业复工 , “它还可以为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社区、医院、学校等重要区域防疫提供技术支撑 。 ”高山说 , “作为科研人员 , 能为抗击疫情做的 , 就是让科技发挥更大作用 。 ”大货车司机尹涛涛——“物流就像血脉 , 必须畅通”本报采访人员 易舒冉“轮胎、灯光、油箱……一切正常!”26岁的货车司机尹涛涛围着眼前的大货车转了一圈 , 然后拉开车门 , 踩着踏板 , 一跃身坐在了驾驶位上 , “复工喽!”尹涛涛略带兴奋地喊道 。春节以来 , 尹涛涛一直在安徽老家 。 2月18日晚上 , 尹涛涛在网上看到了一条求助信息:安徽亳州有一批药材 , 急需送到湖北黄冈 , 急寻货车司机 。 握着手机犹豫了几秒钟 , 尹涛涛接了单 。 “运输物资是货车司机的本职工作 , 我想尽快复工 , 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出点力 。 ”尹涛涛说 。2月19日晚上 , 尹涛涛戴着口罩 , 驾驶着满载15吨药材的大货车出发了 。 从亳州到黄冈500多公里 , 一路上的车辆和以往相比少了很多 , 每到一个高速出入口 , 尹涛涛都能遇到临检的交警 。 测体温、看证件、登记身份信息……交警看到尹涛涛送的是医药物资 , 加快了登记速度 。离湖北越近 , 高速上挂着“驰援武汉”横幅的大货车越多 。 一夜疾驰 , 尹涛涛抵达了黄冈 , 卸下药材后 , 尹涛涛又接到了新任务 。疫情发生后 , 许多地方实行交通管制 , 物流资源变得十分紧张 。 智慧物流平台菜鸟接到了很多求助 , 一方面是医疗物资需要运往湖北 , 一方面是复工复产的企业需要材料、货品 , 恢复生产和销售 。 2月20日早上 , 菜鸟供应链国内运输部的员工姜锐找到尹涛涛 , 希望他帮助商家把货物从不能发货的黄冈仓库转运到能够发货的东莞仓库 , 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 。从黄冈到东莞有近1000公里 。 在尹涛涛车上 , 枕头、被褥、衣架、水壶等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 “为了能把货物安全、快速地送到目的地 , 我们货车司机一般以车为家 , 困了累了就在车上休息 , 饿了就找个地方凑合吃一点 。 ”尹涛涛说 。 受疫情影响 , 路边的小餐馆还未营业 , 尹涛涛选择了吃泡面填肚子 。很快 , 尹涛涛抵达了指定的菜鸟仓库 , 货物入库后 , 商家就可以恢复销售和发货 。 “货车司机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 帮我们挽回了近百万的损失 。 ”商家感激地说 。“物流就像血脉 , 必须畅通 。 ”尹涛涛说 , 物流一头连着生产 , 一头连着消费 , 物流供应链稳了 , 经济恢复才更有力 。 阿里菜鸟的最新数据显示 , 截至2月底 , 由于像尹涛涛这样的货车司机主动复工 , 100多个电商客户收到了可以入仓销售的货物 , 同时各地电商仓库成功发出了近80万吨货物 。顺利完成了复工后的头两单 , 尹涛涛坐在车上喘了口气 , 琢磨着下一单去哪 , 但事情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 。 由于各个省份防控疫情的措施不同 , 一些地方把尹涛涛视为隔离对象 , 这导致尹涛涛接单的可选范围缩小了许多 。 “往年春节复工后的第一个月都可以赚近一万元 , 今年恐怕悬了 。 ”尹涛涛说 , 等隔离结束了 , 他会继续接单 , 抓紧时间上路 。个体茶企经营者余世刚——“小老板肩上也扛着责任”本报采访人员 徐元锋3月3日清晨 , 春城昆明降下春雨 , 让余世刚焦躁的心舒爽了些 。 他发了条微信朋友圈:“煮茶听雨念君安 , 细雨微微洗客尘” , 配图一如既往地用茶 。余世刚在昆明雄达茶城附近经营一家茶店“古树人家” , 同时在著名的临沧昔归茶山拥有原料基地 。 今年1月11日 , 参加完企业界年会活动的他 , 发了朋友圈:“加油吧 , 只争朝夕 , 不负韶华” 。从大年初二开始 , 余世刚公司基地所在的临沧已经实施管控 , 对外来车辆和人员做劝返 。 余世刚原本约了几家客户春节到茶山游玩 , 结果被疫情打乱计划 , 每天除了关注疫情 , 就是管护茶园 。 其实 , 他还是比较担心:春茶是茶企和茶农一年的“大头” , 如果疫情波及春茶季高峰 , 损失就大了 。余世刚说 , 这两年基地的晒青毛茶和红茶销售额都在400多万元 , 每年基本无库存 。 但疫情之下 , 今年春茶采摘用工问题将让人头疼 。 并且可以预见的是 , 往年扎堆上茶山的游客数量会大为减少 。尽管困难重重 , 但时节不能误 , 余世刚动起来了 。 他收拾行囊 , 准备上茶山 , “厂里已经开始打扫卫生、调试机器 , 准备春茶了” 。“我们规模不大 , 但春茶季能带动二三十人一两个月的用工;还带动六七个人常年就业 , ”余世刚笑言 , “再说还有妻子孩子 , 小老板肩上也扛着责任 。 ”30多岁的余世刚开动脑筋 , 做了两手准备:一是积极配合政府防控;二是转变传统销售思路 。待在家里的时间 , 余世刚也没闲着 。 他先是紧急采购了一些口罩 , 准备在采制春茶时发给茶农;再就是与一家服务商谈成了一笔生意 , 要联合定制2000多公斤古树茶 , 预计6000饼左右 , 将在3月底接受茶友预定 。疫情催生“云经济” , “古树人家”也将添新意 。 余世刚已招聘两名有经验的主播 , 计划在春茶采摘时 , 驻守到茶山现场直播卖茶品 , 与快递公司加强沟通联合 , 保证物流畅通 。 同时 , 在茶山建一个土特产分储中心 , 推广临沧原生农特产品 , 包括蜂蜜、土鸡、铁核桃油等 。疫情挡不住春天的脚步 。 临沧市已经下发了通知 , 为保证春茶上市 , 茶企在3月10日之前迅速做好复工复产准备工作 , 具备条件的尽快复工复产 。形势比人强 , 在商场摸爬滚打的余世刚 , 早就磨练出适者生存的本领 。 他预计 , 今年春茶的价格会有波动 , 薄利多销就是适应市场 。 公司这几年的茶山基地建设 , 也给了他这个底气 。 他准备今年多储备些原料 , 既收了茶农的茶减轻他们压力 , 又在为下一步做储备 。 “普洱茶越陈越香 , 稳扎稳打顺时应势 , 生意也会越做越香” , 他说 。咬牙备战春茶 , 余世刚有信心:“疫情必将过去 , 届时整个社会都会恢复活力 , 相信日子会更好 。 ”编辑:李真责任编辑:胡立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