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中国科研攻关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可诊、可治、可防”

中新社北京3月6日电 题:中国科研攻关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可诊、可治、可防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李纯
十余个部门组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聚焦五大主攻方向、9个工作专班挂图作战、42个国家应急项目先后部署……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 中国抗击疫情的科研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
在6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 ,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指出 , 新冠肺炎疫情可诊、可治、可防的态势基本形成 。
可诊怎么诊?
试剂盒批准上市、检测假阴性、22分钟出结果……疫情发生以来 , 试剂检测的准确、便捷一直是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 。 据吴远彬介绍 , 已有14个检测产品获批并应用于临床 , 整体检测水平显著提高 , 能满足中国国内诊断检测的需求 。
据悉 , 最近两周内就有7款检测试剂通过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 , 正式用于临床 。 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京介绍说 , 其中一款核酸检测试剂盒一次能对6种呼吸道病毒进行快速检测 , 不仅检测速度更快 , 也能帮助临床医务人员更好地进行鉴别诊断 。
经过改革开放这几十年 , 我们检测疾病的技术储备方面有了相当雄厚的积累 。 这位院士说:所以我们有信心 , 靠我们自己研发的试剂完全可以完成所需要的工作 。
即便如此 , 科研工作者仍未停止对检测试剂的攻关与完善 。 当天的发布会还透露 , 在前期针对以PCR为主的核酸试剂研发后 , 科研攻关组近期又部署了一批研发项目 , 包括核酸、抗原、抗体检测三个方面 , 现已陆续启动 。
可治如何治?
突如其来的新发传染病疫情让有病治病这句俗语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 如何使新冠肺炎可治?筛选研发药物、探索治疗方式自然是重中之重 。
吴远彬表示 , 科研攻关的一批药物和救治技术已在疾病救治中得到扩大应用 , 磷酸氯喹、托珠单抗、中医药有关方剂和注射液等一批推荐药物以及康复者血浆等治疗方法 , 已经纳入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 。
标题:【「新冠」中国科研攻关助力新冠肺炎疫情“可诊、可治、可防”】在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孙燕荣的介绍中 , 上述成果仅是药物研发工作的第一阶段 。 在当前已经进入的第二阶段中 , 科研攻关组细致梳理前期取得成果 , 以患者为中心、以武汉为重点 , 大力推进研发成果在武汉的应用 。
中西医结合、康复者血浆治疗、干细胞治疗、单克隆抗体、人工肝……与疫情初期相比 , 已经用于临床或正在进行研究的新冠肺炎救治方法明显增多 。 尽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 , 既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 亦是疫情之下加紧开展科研攻关的题中应有之意 。
可防怎样防?
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发展中心主任郑忠伟在发布会上表示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科研攻关组专门设立疫苗研发专班 , 在全国范围内筛选了第一批八家机构 , 沿着五条技术路线推进疫苗攻关工作 。
他透露称 , 目前的五条技术路线都在按照预期稳步推进 。 估计在4月份 ,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 部分疫苗有望进入临床研究或者应急使用 。
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 , 疫苗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 , 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摆在首位 。 有舆论担心 , 在当前的应急体制下 , 疫苗研发的安全性能否得到保障 。
对此 , 郑忠伟手举一张展板介绍说 , 从毒株优选到产品注册 , 疫苗研发大致要经历十个过程 。 所有研究过程都有非常严格的标准与规范 , 保证临床研究及生产环节的安全性、有效性 。
北京联盟注意到他还表示 , 疫苗研发过程中 , 中国的研究单位和有关专家保持与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实验室的联系 , 共同探讨这一新病毒的疫苗标准 。 所有的研发流程都是在法律框架下 , 科学、规范、按技术要求推进的 。 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 , 使我国的新冠肺炎疫苗早日成功上市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