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遡|驾驭天气:香港和台风交织的现代史

香港与台风有着密切且明确的关系 , 历史上曾发生过多起致命的灾难 , 如1874年、1906年、1937年和1962年的几起飓风 。 从19世纪末期英国殖民者的叙述到当今的新闻报道 , 台风是持续笼罩在香港上空的气候现象 。 本文围绕台风这一议题 , 并基于一系列历史文献 , 讨论其历史影响、表现形式以及与现代城市的关系 。 我们期待发现现代性与自然之间的关联 , 并尝试了解在天气变化和气候威胁下 , 城市和社会所表现出的种种不稳定性 。人类对台风的认知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 。 过去 , 对天气现象的无力和恐惧通常将其形容成“野蛮”、“魔鬼”或“夺命”的天灾 。 而科学的认知和公共教育的提高 , 使得香港居民逐渐以坦然的态度接受了这一现象 。 气象观测和预报、防灾设计、建造和救援工作也是这一转变过程中的重要保障 。图遡|驾驭天气:香港和台风交织的现代史
1906年丙午风灾. 香港油麻地街道灾后景象 。 图片来源:华南早报香港天气警告系统是根据“国际”标准开发的 , 该标准可以追溯到西方的现代性和工业化思想 。 这些思想随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 塑造了当今世界 。 在讨论天气警报符号及其现代性谱系的时候 , 其符号转换的历史对于理解天文台的作用至关重要 。 香港天文台最初的创立显露了旧时大英帝国的政治野心 。 1879年 , 英国皇家学会邱园委员会与殖民地国务卿之间的通信中提到一个建议 , 要在亚洲多个地点建立气象观测站 。 香港因其经常遭受台风这一特定气候现象而成为备选城市 。1882年 , 香港通过了成立天文台的计划 , 同步了三个提议:一是为大英帝国的气象观测进行服务;二是把香港作为殖民地的时间服务系统;三是进行地磁观测 。 意料之外的是 , 天文台的启动并没有立即提供气象预测项目 , 取而代之的首要任务是播报时间 , 并在尖沙咀警察局前架设了时间球塔——该塔于1885至1907年之间使用 。图遡|驾驭天气:香港和台风交织的现代史
香港第一座时间球塔 , 设于当时的水警总部 , 于1885至1907年间使用 , 至今仍屹立于尖沙咀广东道与梳士巴利道交界 。 图片来源:香港历史博物馆馆藏另一方面 , 香港的天气警报符号可以追溯到现代气象学中对符号的使用 。 在几次国际会议之后 , 传播符号在现代气象学中得到进一步确立 。 其中包括1863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气象会议;1872年在德国莱比锡举行的另一场会议;1873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行的第一届国际气象大会 , 等等 。 通过查阅香港气象台的历史档案(现已移至香港政府档案处)发现 , 彼时英国引入香港的气候预警系统和演化过程逐渐浮出水面 。图遡|驾驭天气:香港和台风交织的现代史
1883年香港天文台位置图 。 图片来源:香港天文台天文台完工后 , 遵循国际气象协议 , 香港建立了台风预警系统 , 并于1884年5月25日开始实施 。 同年8月 , 香港引入了一种由鼓、球、锥体组成的信号系统 , 并在天文台屋顶桅杆的下方放置台风枪 。 这个系统逐渐分化为本地和非本地风暴信号 。 这两种风暴系统由以视觉为基础的图形标志来告知风暴的方向、地点及强度 , 特点在于视觉和声音上可以协同工作 。 因此 , 在香港的天气警告系统中 , 视觉和声音的组成值得我们讨论 。 非本地信号由表示台风的位置、方向和随时间移动的符号组成 , 而本地信号则由台风枪和夜间的信号灯构成 。 夜间系统由两个灯组成 , 区分顺转风和逆转风 。 该系统位于尖沙咀警署第一营 , 用来警示恶劣的天气情况和预计风向变化 。图遡|驾驭天气:香港和台风交织的现代史
1917至1955年间香港本地风暴信号变化表 。 表格来源: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天文台成立后 , 香港逐渐建立了一个跨越三个时间段的热带气旋警告系统——1884年至1917年 , 1917年至1955年 , 1956年至今 。 天文台于1884年开始采用以声音为基础的风炮示警 , 其后于1907年以炸药取代风炮 。 1907年至1917年间 , 夜晚启动由三个垂直灯组成的警示系统 。 本文在此试图讨论香港天文台气旋警告系统的建立 , 并梳理其由视觉和听觉同时构建的系统起源 。视觉和听觉是西方现代主义的核心 , 也是启蒙运动的助力 。 然而 , 视觉和声音共存 , 是不可分割的 。 这两个系统作为互惠对象协同工作 , 视觉系统的存在通常需要使用声波系统 , 反之亦然 。 然而 , 随着参与主体的主观性不断变化 , 历史和档案资料中渗透的混乱性证明了这种范例的不稳定性 。 通过整理有关香港天文台的材料 , 我们发现 , 视觉和声音系统在历史上是不断变化的 , 并会发生失败、故障、误解和遗漏等情况 。从1884年到1917年 , 本地风暴信号使用台风枪为公众预警 。 一次枪响表明烈风即将来临;两次表明台风来临;三声意味着风向调转 。 然而 , 从1907年到1937年 , 台风枪的声音被认为太微弱 , 无法用于传递警报 , 随后被声音更大的炸药所取代 。 而1917年的一组视觉符号首次被加入本地系统 , 标志着香港风暴警报系统完成了从声音到视觉的转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