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长江日报,我更待见方方的“武汉日记”

相比长江日报 , 我更待见方方的“武汉日记” 文|清哲木 作家方方的“武汉日记”爆红于网络 , 成为了抗疫期间文艺创作的一个现象 。 山川异域 , 风月同天 , 一个自传性的日记 , 随笔体的纪录火爆朋友圈 , 方方“武汉日记”的横空出世 , 比武汉地方所谓的主流媒体更招人待见 , 方方日记所体现出的真实感 , 让更多的人能够从细微之处看到疫情的灾难和城市的真实 。 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 , 更需要真实的声音传达道德高地的美学 , 她也值得身处疫情区的武汉其他媒体反思 , 我们这个社会充斥了大量习惯于赞歌 , 热衷于所谓的感动的小民“正能量” 。 很多时候都丧失了直面现实的勇气 , 捂起耳朵不喜听真话 , 方方在武汉疫情翻江倒海时 , 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发现翻出很多深埋淤泥中的东西 , 让大家看得见 , 让国家更看得清武汉发生了什么 , 面临了什么 , 这比起那些“奥斯维辛之后 , 写诗是残忍”论调要高尚得多 , 要真实的多 。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多艰”我想这是方方所体现出来的文人应有的情怀 , 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 , 方方写“封城日记” , 写疫情的变化 , 写武汉人的忧戚 , 理性不迎合、不盲从、不偏听 , 比如有人病逝 , 《长江日报》报道他遗书:“我的遗体捐国家” , 说这“七字遗书”正能量好感人!但方方非告诉你遗书还有后面四个字:“我老婆呢?”这种从内到外伸张出的真实感 , 饱含着文字的朴实质感又具有温润的生活细腻 , 她把真实的人性写进日记吧 , 它不会给他的伟大蒙尘 , 只会让伟大更伟大 。 方方的温情以待和包括长江日报在内的官媒 , 在讴歌先进典型时是走在两个极端 , 地方官媒动不动就要大家“泪奔” , 但是他们从来不知道触动人民内心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真实啊!动不动大公无私或者“毫不利己 , 专门利人” 。 在这种极端化的叙事逻辑下人性的考量在那里?如今 , 这个时代我们早已认知到这种叙事逻辑本身的不够真实 , 认知到它对真实人性的扭曲和遮蔽 。 为什么长江日报这样的一大地方官媒竟然不知道? 这种极端手法塑造出来的英雄和先进 , 已经与事实和真实的人性相距甚远 。 但这次长江日报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 笔者注意到此次报道疫情 , 长江日报戏份十足 , 洋相出尽 。 无论是《疫流而上 , 何不给市长暖心》还是《相比“风月同天” , 我更想听到“武汉加油”》的神奇文章 , 长江融媒、汉网强行加戏 , 不但让人看清了某些媒体的素养 , 也把武汉市市长拉下水 , 而且还对帮助自己的友邦评头论足 , 这样干不是高级黑 , 还能是什么?真心希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最吃劲的时候 , 这种帮倒忙的“高级黑”少一点 。 反之方方为什么能够受到欢迎 , 因为她用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叙事、真切的情感、敢言直言的风格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 我们喜欢正能量 , 但绝对不是歪曲事实的捏造 , 缺乏人性的淬炼 , 方方的封城日记没有粉饰太平、麻醉心灵而是直低真实 , 因为这是一场战斗 , 现在就是战时 , 人们更想知道武汉每时每刻更加全面的真实信息 , 哪里有矫情位置? 直面问题 , 不回避 。 总书记指出 ,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 , “要多层次、高密度发布权威信息 , 正视存在的问题 , 回应群众的关切” 。 让群众有提出意见的渠道、有说话的空间、有申诉的地方 , 从而了解群众所思所虑所盼 。 这为疫情防控期间舆论引导指明了方向 , 过分拔高、塑造完美典型 , 颠覆了大众认知 , 引发舆论场对宣传报道的质疑和反感 。 这极容易诱导受众进行逆向思考 , 传递反向社会情绪 。 造成不良观感 。 无疑疏远了与群众的心灵距离 , 缺少了感情与温度的调剂 , 不仅削弱了正面宣传效果 , 还会降低主流媒体的信誉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