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哨人扳倒Uber创始人后:打破沉默要付出的代价

吹哨人扳倒Uber创始人后:打破沉默要付出的代价

文/CJ 编辑/Vicky Xiao 来源:硅星人(ID:guixingren123) 苏珊·福勒有时也会后悔 , 希望自己从未写过那篇博客 。 那是一篇2900多词的博客文章 , 揭露了她经历与目睹的Uber内部歧视、性骚扰、报复 , 迅速引爆了舆论 。 六百万人阅读了这篇博客 , 美国前总检察长发起调查 , Uber创始人兼CEO最终被董事会驱逐 。 单从结果来看 , 福勒是一名成功的“吹哨人” 。 她的博客引发调查 , 最终扳倒了美国最有权势科技公司之一的CEO、一名个人魅力显著、拥趸颇多的商业领袖 , 也促成了科技公司的整肃与改革 。 事隔三年后 , 福勒再度现身面向公众 , 披露她“吹哨”后的生活:她软件工程师的生涯就此终结 , 最后的代码留在了Uber , 出于长期被跟踪的恐惧 , 经常不自觉地往背后看 。 这三年里 , 那个打破沉默、吹响警哨的普通人 , 到底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1 吹哨人 福勒并不知道自己的文章会引发Uber前CEO的倒台 。 彼时她只是想到 , “说出我的故事 , 很可能会毁了我的人生 。 ” 2017年 , 福勒25岁 , 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软件工程师 。 她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 , 辗转过两家创业公司之后 , 满怀欣喜地拿到了梦想中的工作——Uber的软件工程师 。 然而在她正式进组的第一天 , 新上司通过企业聊天软件向她发信息:他处于一段开放式关系中 , 正在寻找性伴侣 。 这是美国最受关注的科技独角兽 , 是在全球攻城略地的Uber 。 福勒告诉自己 , 这是个大公司 , 他们有人力资源部 , 他们能解决这个事情 。 她以为只要做对的事情 , 正义就能得以伸张 。 人事部门承认了这是骚扰 , 但庇护了她的上司 , 任由她遭受报复 。 在她任职Uber的一年间 , 歧视、报复、性骚扰 , 一再发生 , 针对她 , 也针对她的同事 。 而高层喜欢看着员工内斗 , 企业制度奖励“聪明的混蛋”——只要他们绩效出众 , 几乎为所欲为 。 福勒不是在一时愤怒之下写了这篇博客 。 在写博客之前 , 她有时候会坐着思考后果 , 下不去手 , 再给自己多一天时间 。 “吹哨”有时被视为一种“不忠”——对企业、对雇主、对一些人 。 她也会怀疑自己的指责是否正当 。 毕竟不少人认为 , 这些事情哪怕是错的 , 但已经成为普遍的职场潜规则 , 她的行为不过是小题大做 。 直到福勒读到了一篇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故事 。 她问自己 , 如果她处在那种环境里 , 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 。 而经历了这样的事情 , 她不能抽身而退 , 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 。 福勒字斟句酌 , 写下了《反思在Uber非常、非常奇怪的一年》 。 这篇博客发布半小时之后媒体就跟进了 。 联系信息潮水般涌过来 , 她的短信、电话、邮箱、推特 , 逐一“爆炸” 。 人们说福勒改变了世界:第一次 , 一名女性针对恶行发声 , 全世界听取了她的声音 , 她还毫发无损地离开了 。 但事情的发展迅速超出了她的控制 。 2 跟踪、调查、威胁 吹哨人总是会付出代价的 。 虽然福勒离开Uber之后才发布了这篇博客 , 就职新公司的传播负责人仍不支持她:“你不会想让你的名字和性骚扰捆绑在一起” 。 她的博客为Uber招来更多的调查 , 但很快也有人开始调查福勒 。 在采访人员之外 , 还有人开始联系福勒的朋友和家人 , 要求提供个人信息 。 有人去向她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邻居打听 , 深挖她的个人信息、成长背景和污点 。 福勒感到绝望 , “我不知道他们在找什么 , 我也不知道他们会找到什么 , 这太可怕了” 。 有一名自称是调查Uber案的私家侦探联系了福勒 , 请她帮助 。 当福勒进一步搜索 , 发现这名所谓侦探供职的公司 , 几乎专门帮助公司抹黑遭受性骚扰或性侵犯的人 。 最让福勒害怕的是被跟踪 。 因为她发布博客不久之后 , 总有一辆车停在她的公寓外面 , 当她从家向地铁站走的时候 , 这辆车总会经过她 。 有一次她走出办公室 , 一个人突然跳起来跟在她身后 。 她开始打乱路线 , 变换方向 , 那个人始终不远不近地跟着她 。 她进入超市试图躲避 , 那个人就在门口等着她 。 福勒的社交媒体账户遭到了侵入 , 她的Facebook帐户被多次破解 , 她妹妹的Facebook帐户也遭到入侵 。 那时她迅速登入账号 , 查看自己发给妹妹的信息状态 , 从“未读” , 变成了“已读” 。 可怕的是 , 读信息的人 , 并不是她的妹妹 。 毁坏她名誉的言论开始到处流传 , 比如她说谎、收钱抹黑Uber , 消息源是“接近Uber的知情人士”“接近董事会的知情人士” , 甚至“Uber员工” 。 一些采访人员向她求证传言:是Uber的竞争对手Lyft付钱让她写了这篇抹黑Uber的博客 。 她否认了 , 但很快 , 采访人员、科技界、Uber的员工之间 , 都传开了她收Uber竞争对手的钱来写这篇博客的流言 。 另一则传言又在大肆传播:Lyft的投资人、Google、或者是与她丈夫公司有关的人策划了她的博客 , 并运作这篇博客制造影响 。 福勒开始孤立自己 , 在家工作 , 与有限的人联系 , 她对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倾诉了自己的经历 , 这些谈话很快被泄露给了采访人员 。 她的精神逐渐崩溃 , 绞尽脑汁回想自己曾说过的每一句刻薄的话 , 犯过的每一个错误 , 做过的每一件错事 , 说过的每一个谎言 , 伤害过的每个人 。 她担心这一切是否都会成为削弱她信用、攻击她的武器 。 “有一种病态的想法使我感到安慰 , 就是每次发现有人跟踪我 , 或者每当我收到生命威胁警告时 , 我都告诉自己:如果我发生任何事情 , 如果我受到伤害或被杀害 , 每个人都会确切知道 , 谁该为此负责 。 ” 3 新生活 在Uber事件发生后的三年里 , 福勒建立了自己的家庭 , 有了一个两岁的女儿 , 在旧金山湾区定居 。 福勒结束了自己软件工程师的生涯 。 她称自己不再想念写代码 , 因为有太多的负面回忆与之相关 。 在经历了被跟踪的日子之后 , 她时常会往身后看 , 只会接受不暴露她位置信息的采访 。 但《纽约时报》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 邀请她担任科技文章的编辑 。 她最近的一个项目是关于隐私 , 并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 。 她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 , 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为年度人物 , 并鼓励了更多人打破沉默 。 在这一场Uber事件中 , 福勒的博客只能说是导火索 。 在那之前 , Uber已经被数次起诉 , 负面报道屡见媒体 , 高管在公众场合说话也毫无顾忌 。 她只是从内部证实了——彼时Uber的确存在有毒的文化和大量问题 , 并对此毫不在意 , 肆无忌惮 。 Uber被群起攻之 , 开启外部调查、CEO辞职、公司重整 。 但身为“吹哨人” , 反击的火力一度都指向了这个普通人 。 Uber发言人则模棱两可地否认了“跟踪指控” , 发布声明说:“Uber不知晓是否雇用任何人跟踪或者调查苏珊·福勒” 。 CBS主持人与福特讨论起这个“不知情”的措辞 , 福勒评论:“真有意思” 因为她曾经在推特上问过Uber的新CEO Dara Khosrowshahi:“Uber没有再派私人侦探跟着我了吧?” Khosrowshahi回复她:“那些恶行已经被终结了” 。 这让福勒很放心 , 一是她的怀疑终于被证实了 , 二是她也不会被人跟踪了 。 在那之后 , 硅谷的很多科技公司也不再以Uber自比 , 毕竟这不再是一个全然光彩的名字 。 福勒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了回忆录《吹哨人》 , 《隐藏人物》的编剧Allison Schroeder正在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剧本 。 她把这本书献给了自己两岁的女儿 , 希望她曾经历过的骚扰和报复 , 她的女儿不必再经历 。 对于这段吹哨人的经历 , 福勒总结:挺身而出要付出巨大的个人代价 。 成为吹哨人并不容易 。 它既不迷人也不有趣 。 它会吓到你 , 吓坏你 , 并以无法控制的方式永远改变你的生活 。 “尽管如此 , 在黑暗中发出一丝光亮是正确的事情 。 在某些情况下 , 比如我所经历的事情 , 这是唯一途径 , 能让我所遭遇的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 ” 福勒表示 , 她也再也没有使用过Uber的打车服务 , “我用Lyft和湾区的轨道交通 。 ” 倒不是她不用 , 她曾经试图注册用户 , 但每一次软件都会显示无法注册 。 在Uber的服务禁用黑名单上 , 或许早已写上了她的名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