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能否永远改变一些恶习

这一次新冠疫情对全民的实际影响要远超17年前的非典 。 非典时期即便身处疫区中心北京 , 大多数人也只是感到恐惧 。 而这一次的武汉 , 几乎每一个居民都在见证身边的人、认识的人、甚至名人 , 一个接一个倒下 , 悲情的冲击令人几乎没有时间去恐慌 。 现在全国民众都在承受代价 , 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得不改变 , 像北欧人一样保持着遥远的距离 , 街面上高楼林立却冷冷清清 , 也像极了一个北欧发达国家的街景 , 那个传统的、拥挤的亚洲 , 一夜之间改变了画风 。 然而 , 积习难改 。 近日疫情稍有好转 , 多地居民开始按捺不住放飞的心 。 论常理 , 家里憋得太久确实需要去大自然撒欢 , 然而实际上他们寻求的并不是空旷四野 , 而是过去习惯了的聚集之处:四川人开始坐进茶馆、江西人开始涌向集市、杭州人开始挤满西湖、北京人开始走上香山 , 香山路居然又恢复了周末堵车的盛景……话说不少香山村民还在家里躲疫情呢 , 看到此景瞠目结舌 。 看来大家不是需要透气 , 而是需要人气 , 这种热爱聚集的古老基因真是顽固得可以 。 很多网友也都曾设想疫情解除之后想干的第一件事 , 也并非走出去拥抱大自然 , 而是冲入街巷去拥抱热干面、胡辣汤、火锅、奶茶……所思未必是饕餮 , 最美不过人挤人 。 最终 , 我们还是希望变回拥挤的亚洲人 , 而不是孤僻的北欧人 。 当然 , 民族各有自己的性格 , 但是在某些方面 , 可能有些过分了 。 我们对热闹的追求是过分的 , 我们对饭局、聚会、年会等很多聚集性的仪式 , 更是狂热的 。 普通人把外出吃饭当做家常便饭 , 年轻人把深夜撸串当做日常习惯 , 中年人把饭局社交当成事业一般 , 狐朋狗友每天黏在一起不嫌烦 , 同事上班互看一天 , 下班还要唱歌聚餐……大部分的聚集性活动并非必须 , 而是纯粹的娱乐环节 , 很多人假装应酬 , 天天大酒接小酒 , 有人乐在其中 , 也有人不胜其烦 。 时尚女孩虽然不特别热衷饭局 , 但是也会甘愿为奶茶、火锅等流行事物排大队、挤人堆 。 无论男女都不喜欢孤独 , 逛街要喊闺蜜 , 偶尔一个人吃饭就掉眼泪 。 很大比例的中国人 , 真的是离不开人堆里的生活 。 我们看欧美电影 , 很多主角都是孤独地住在某个荒僻之所 , 不知道在鼓捣些什么东西 。 而我们的电影 , 主角往往从热闹的人群中走出来 , 带着明确的社会标签 , 离开这种套路 , 几乎不会拍电影 。 缺乏独立使我们离不开人群 , 而社会也严厉地要求个体不能脱离 , 孤僻的人会受到惩罚 , 会被另眼相看 , 我们必须参与这些多数毫无意义的聚会活动 , 才能算跟社会挂挡 。 等到战胜疫情之后 , 我们是不是一定要回到这种毫无意义的热闹中去? 频繁聚集当然是传染病的温床 。 虽然不能因此就证明聚集是原罪 , 但至少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机会 。 我们都一个月没有跟朋友、同事 , 甚至恋人、亲人见过面 , 是不是就失去了这些关系?没有 。 因为聚少离多 , 可能更让我们学会珍惜 。 同时我们发现 , 远程办公、在线沟通 , 都非常有效率 , 不需要饭局和应酬 , 不需要团建团拜 , 很多业务也在继续推进 。 每一次灾难都会让我们抛弃一些不重要的东西 , 不是吗?有些生活方式 , 除了带来平时的亚健康和不时的流行病 , 并没有提供任何有益的价值 。 很多网红奶茶、麻辣火锅徒有其表 , 根本不值得你去排队 。 很多饭局、年会、串门、拜年 , 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 相信也有不少人在这个春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 , 亲戚不攀比了 , 父母不催婚了 , 也不用犹豫去不去同学聚会了 , 如果每年春节都这么单纯 , 可能也就不怕过年回家了 。 希望这次疫情教会我们的一些东西 , 能够永远继续下去 。 作者:纸上建筑 2020年2月23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