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人不反慈禧,因为她总说“罪在朕躬”
观罢《走向共和》不由感慨 , 其内圣外王之说 , 诚有以乎!有言道:欲知一国之兴亡 , 必先观其内 , 一国之内为百姓 , 百姓之内为法制风气 , 而天下之风气 , 必起于天子 。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问道:“知三百年之基业 , 隳于何人?败于何事?”崇祯帝说“诸臣误我” , 然而慈禧恐怕不能如此推卸责任 。 满清之亡 , 固然是亡于腐败的宗室吏治 , 亡于袁世凯这样的乱臣贼子 , 然而慈禧也难辞其咎 。 孙中山先生在剧中有言 , “我们不是不信任袁世凯 , 而是共和政体本身就是对任何个人的不信任 。 ”那么所谓的专制集权 , 也便是对某个个人的极度信任了 , 孙晓说 , 这种信任的基础建立在在位者是一位“君子” , 否则天地间的一切都会失序 。 如果说权力就好比一把刀 , 那么约束这把刀的刀鞘便只有两个字——道德 。 “天之历数在尔躬” , “朕躬有罪 , 无以万方 , 万方有罪 , 罪在朕躬” , “百姓有过 , 在予一人” , 从这些至诚的诰文 , 到孟子笔下的王道霸道之争 , 再到程朱陆王笔下的天理与人心……如果 , 道德的烛光仅仅照亮了瞿鸿禨一人 , 那么封建专制这柄闪着寒光的宝刀何以在我中华大地上横行数千年?古有圣君 , 今有贤臣 , 李鸿章在 , 张之洞在 , 岑春煊在 , 瞿鸿禨此生不孤矣!因为 , 他们都是阻止这柄宝刀滥杀的刀鞘啊! 先说担当 , 私以为权责永远应该是统一的 , 《英雄志》中有云:“然太后虽为弱女子 , 亦可能有英明处 , 何以言为病灶?其实这个病 , 不是病在她这个人 , 而是病在这件事 , 她抓了权 , 却不肯担责 。 她不担责 , 却又抓了权 。 故而有责者无权、有权者无责 , 做错事不知痛 , 便如行尸走肉……” 再说私心 。 天子之内有私心 , 无乃社稷苍生之祸欤?平心而论 , 我对慈禧是有三分敬意的 , 她决非昏聩不堪毫无政治头脑的权谋家 , 人谁能无私?君和社稷 , 私心和公心 , 一般情况下两者是不矛盾的 , 然而等到发生了矛盾冲突 , 非要作出取舍的时候却要怎么办?圣贤给了我们答案:礼义之悦我心 , 犹刍豢之悦我口 。 生 , 亦我所欲也 , 义 ,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 舍生而取义者也 。 然而慈禧不能做到 , 义利发生矛盾时 , 公义总是让位于私欲 , 大是大非面前一旦退让一步 , 便埋下了断送江山社稷的祸根 。 《走向共和》第二十六集的主要事件是义和团运动失败之后辛丑条约的签订 。 如果说之前慈禧太后决意和洋人决一死战 , 让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血性 。 那么这一集中慈禧太后的形象则远远颠覆了之前给我留下的好印象 。 在位者一旦做出决策 , 便应该赌上自己的一切为这个决策负责 ,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 用慈禧自己的话说是“死得光彩” , 某种意义上说 , 慈禧的这个决策虽说愚蠢 , 却并没有错 , 然而面对洋人的问罪 , 慈禧竟然不惜牺牲一百七十四名“祸首” , 不惜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 将决策的责任完全推到主战官员身上 , 将失败的后果完全转嫁到人民身上 , 只是因为“我真是不想死啊……” 为了保住自己一个人的性命 , 甚至想让荣禄做自己的替罪羊 , 甚至答应洋人的一切条件 , 将天大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李鸿章一个人的身上 。 弄得荣禄元气大伤 , 李鸿章油尽灯枯 , “祸首”们蒙冤而死 , 为国尽忠的义和团死得轻于鸿毛 。 义和团抵御外侮 , 何罪之有?那一百七十四名主战官员何罪之有?对比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时说的“如果一枪能抵一亿两白银 , 那索性再打我两枪好啦” , 人格之高下立判 。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017154/
推荐阅读
- 人员@离汉人员啥时候可以上班?权威回应来了!
- 返汉离汉■通过铁路、航空、公路返汉离汉人员一周内达66.1万人次
- 「支付宝」5亿元消费券!武汉将从19日起面向全体在汉人员发放
- 『光绪帝』比慈禧早死20小时12分钟,光绪是不是被毒死的
- 缪氏@慈禧也想有闺密,她在宫外找来一女子,与她志趣相投,形影不离
- [光明网]滞留武汉人员返京线路图
- 湖北人武汉人到底要不要去外省?
- 元朝是汉人最轻松的时代!
- 嘉定三屠里外都是汉人干的,有据可查,不要栽赃。
- 绝不歧视-建议湖北和武汉人不出省就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