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灾难”爆发,九位最顶尖投资大师这么自救( 二 )

当“灾难”爆发,九位最顶尖投资大师这么自救

二战后 , 他开始深耕保险业的投资空间 , 并成就了著名的“戴维斯双杀”选股策略——以低市盈率买入潜力公司股票 , 耐心等待公司潜力显现后再以高市盈率卖出 , 享受股票盈利和市场估值双增长带来的好处 。 1960年代 , 市场又一轮的投资热回潮 , 戴维斯情有独钟的保险股早已摘掉了“贱卖”的帽子 。 像巴菲特一样 , 戴维斯一边在自己擅长的市场上无从下手 , 一边坚定地不碰热闹的“漂亮50” 。 机会出现在1962年 , 戴维斯去日本考察 , 虽然当时的欧美分析师对日本的股市不屑一顾 , 但他却发现了日本保险公司巨大的机会 。 比如 , 日本的20家保险公司分摊了国内大部分的财产/意外灾害保险业务 , 而在美国 , 同样的事情是由1万家保险公司在做 。 回国后 , 戴维斯立即将总资产的10%投向了四家日本保险公司:东京、三井、住友、安田 。 很快 , 他如法炮制 , 又投向南非、欧洲、俄罗斯以及墨西哥等地的保险业 。 20世纪70年代 , 熊市接踵而来 , 戴维斯的净资产从5亿元降到了2亿元 。 但他的海外布局比市场回稳更快地弥补了他的亏损 , 在之后的15年间 , 戴维斯赚得了75亿美元之多 。 04 盛衰序列理论与配合“做空” 在巴菲特封闭自我时 , 另一位“金融大鳄”开始了一场神话 。 1969年 , 在阿诺德·莱希罗德公司就职的乔治·索罗斯用25万美元积蓄创立了一只对冲基金 , 量子基金的前身——双鹰基金 。

当“灾难”爆发,九位最顶尖投资大师这么自救

这一年 , 牛市持续 , 但已经开始发出喘息 。 索罗斯在一份投资备忘录中指出 , 他察觉到一场美国 房地产市场的盛衰更替 , 即将拉开帷幕——繁荣、消退、崩溃 。 (这其实正是他后来在《金融炼金术》中提出的盛衰序列理论) 。 索罗斯写道 , “第三幕要在3年以后才发生 , 现在我可以安全地购入股票 。 ” 一切严丝合缝地按照索罗斯的预设发生 。 从买入到做空 , 他名利双收 。 1970年 , 索罗斯的搭档吉姆·罗杰斯加入 。 罗杰斯负责分析 , 索罗斯负责买卖 , 俩人目标一致 , 方法一致 , 开始了默契的“做空”神话 。

当“灾难”爆发,九位最顶尖投资大师这么自救

大约1971年 , 罗杰斯觉得“漂亮50”里最热门的一只股票雅芳可能很快就完蛋了 。 当时的化妆品市场风潮正在转向 , 而雅芳的市盈率被高估 。 – 于是 , 索罗斯开始“做空”计划 。 1973年开始 , “漂亮50”破灭 , 热门股随即大跌 。

当“灾难”爆发,九位最顶尖投资大师这么自救

(图表太长 , 这里仅展示前10 , 对话框回复 漂亮50 获取完整图表) 索罗斯等待雅芳从140美元跌到135美元时开始做空 , 并在120美元时加大头寸 。 两年后 , 雅芳跌至20美元时平仓 , 净赚100万美元 。 1969年1月—1974年12月 , 索罗斯基金的股票价值从61万美元增长到180万美元 。 05 “被逼”开拓指数基金 直到成为“指数基金之父” , 约翰·博格的前半辈子似乎都有点“倒霉” 。

当“灾难”爆发,九位最顶尖投资大师这么自救

1929年 , 大萧条爆发 , 博格出生 。 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 , 博格加入惠灵顿基金 , 事业上升期时 , 恰逢“漂亮50”被追捧 , 传统的平衡型基金市场份额大幅萎缩 。 而惠灵顿基金的旗舰基金都是平衡型基金 , 1955—1964年 , 其市场份额从30%下降到了20% 。 时任公司副总裁的博格选择将惠灵顿基金与波士顿的一家以成长股投资见长的基金公司合并 , 并担任新公司的CEO , 拥有28%的投票权 。 合并后推出了一系列新基金产品 , 主要投资创业公司股票市场 。 但熊市开始后 , 新基金产品下跌52% , 惠灵顿基金总规模一年内从25亿美元缩水到13亿美元 。 1974年1月 , 博格被新合伙人弹劾解雇 。 在失业和熊市的反思中 , 博格琢磨起大学时很感兴趣的领域 , 共同基金 。 他觉得共同基金的主要功能就是管理其投资组合 , 实际并不能保证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 , 但可以通过成本管理实现未来行业增长最大化 。 当年9月 , 他另起炉灶 , 创立了先锋集团 , 实践自己对共同基金的构想 , 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最有效率的选择 。 两年后 , 先锋集团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只指数基金——先锋500指数基金 。 06 减持、专注低期望值成长股 “金钱永不过时” 在众多经历了那场洗礼的投资大师中 , 斯尔必·戴维斯 , 戴维斯家族第二代 , 可以说是失去最多 , 也是收获最大的 。 当时 , 和父亲专注保险股不同 , 斯尔必对那些华尔街热门词极有兴趣 , “成长”、“电子科技”、“投资概念”…… “漂亮50”风行期 , 虽然他把自己的投资组合限制在30只股票 , 但集中于高科技公司 , 比如慕斯公司、数字设备公司、美国微系统公司和蒙哈资料科学公司等 。 他也不像父亲那样保守 , 不介意以高股价博取潜在的高收益 。 1969年牛市时期 , 他所管理的纽约风险基金收益高达25.3% 。 然而 , 1970年3月 , 5500万美元的新投资到位不久 , 他的基金重仓的科技股慕斯公司一天暴跌20% , 此后一蹶不振 , 从168美元跌到3美元 。 其间斯尔必不断补仓 , 但于事无补 。 1970年、1973年和1974年间 , 纽约风险基金的股东们损失了20%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