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反面:“莆田系”宗族往事私银

疫情面前 , 神鬼殊途 。 有的医院是人民的守护神 , 人民很感激 。 有的医院连发热门诊都没得 , 还要和某会捣鬼 , 将1.8万只口罩“自捐自用”……拿全国人民当猴耍 , 不扒皮都对不起它 。 一扒发现 , 又是“莆田系”! 这就得说道说道了 。 疫情反面的“莆田系” , 在中国像一个谜 , 宗族式兴起 , 病毒式扩张 , 华美的外衣底下 , 爬满了虱子 。 一、 1950年12月 , 海风微凉 , 一个叫陈德良的男孩 , 在福建莆田秀屿区东庄镇出生 。 当时这里很穷 。 陈德良家更穷 , 孩子多养不起 , 他很小就被送给人当童养“婿” 。 多亏后来有了人民公社 , 大家都吃大锅饭 , 勉强可以混个温饱 。 1964年 , 一个叫詹国团的少年 , 也在莆田呱呱坠地 。 多年后 , 他将成为陈德良的得意弟子 。 14岁的陈德良 , 这一年则进了生产队 , 算半个劳力挣工分 , 主要工作是养兔子和养羊 。 后来长成了青年 , 陈德良就承担起养家的重担 。 陈德良没什么特长 , 但有一个优点 , 喜欢拜师 。 他拜了不少师傅 , 学了不少手艺 , 像磨剪刀、补锅、配钥匙……都能鼓捣几下 , 于是在手艺加持下 , 生活逐渐得到改善 。 1976年的一个夜晚 , 陈德良26岁时 , 东庄镇来了一位广东来的“耍把戏”师傅 。 师傅外号“洪蝴蝶” , 长相不详 , 只见他点了个电灯 , 接着变魔术 , 打拳 , 耍猴子 , 村民们聚拢围观 , 他便趁机兜售些治跌打损伤的膏药 。 陈德良也在围观人群中 , 他眼看着洪师傅把一沓沓的零钱钞票装进了口袋 , 心想这特么比磨剪刀补锅什么的赚钱多了 , 不行 , 我要学这个 。 于是拜师 。 三年后 , 29岁的陈德良 , 跟着洪师傅耍猴卖艺卖膏药 , 已经走了许多地方 , 本事学到不少 , 钱却没赚下几个 。 因为钱都进师傅口袋了 , 自己跟着只能喝点汤 。 陈德良便决定自立门户 。 没想到他刚单干不久 , 忽然就迎来了一个机遇 。 当时有一种叫“疥疮”的传染病 , 全国频发 。 特别是在福建等沿海湿热地带 , 得这种病的人很多 , 症状是剧烈痛痒 , 越挠越痒 , 即使擦了药水依然很快复发 , 患者苦不堪言 。 陈德良灵机一动 , 用每瓶一两毛钱的成本 , 自创偏方:“用500毫升水兑5毫升水银 , 再加一点硝酸” , 药膏制成后 , 每瓶卖一两块 。 就这样歪打正着 , 患者使用后纷纷叫好 , 很快一传十、十传百 , 找他治病的人越来越多 。 陈德良名声越来越大 , 每天净赚三四百 , 有时一天的收入 , 比一个科级干部一年都赚得多 。 于是他干脆利索地 , 成了东庄镇“从医致富第一人” 。 二、 好像没费什么劲 , 陈德良就发财了 。 一些亲朋故旧看了眼馋 , 纷纷找上门来:师傅 , 收我! 这里边 , 就有前面提到的詹国团 。 此时他年纪最小 , 日后却是“莆田系”崛起的重要人物 。 詹国团据说是陈德良的侄子 , 但是两人姓却不同 , 到底是怎么一种关系的侄子 , 不得而知 。 1979年 , 詹国团刚15岁时 , 父亲就去世了 。 他只好放弃学业 , 过早承担起家庭重担 , 为了填饱肚子 , 几乎什么都干 。 当他看到陈德良这么轻松就能发财时 , 就下定决心要跟他混 。 陈德良一共收徒8人 , 年纪小的除了詹国团 , 还有邻居陈金秀、朋友之子林志忠 。 其余五人则和陈德良差不多大 , 都是已有家室 , 迫于生计才拜他为师 , 随他闯荡 。 “陈家班”组建后跑到1980年代 , 改革开放的号角响彻中华大地 , 机遇再次袭来 。 那个时代 , 医疗事业还很落后 , 医学人才尤其匮乏 , 当地卫生部门为了救急 , 就响应国家政策办了个函授班 。 陈德良是人精 , 听到消息立马报名 , 很快拿到了结业证书 。 有了结业证书 , 又趁势拿到了《莆田爱国卫生学会许可证》 。 有了这个证 , 以后在当地行医 , 便是合法合规的了 。 于是摇身一变 , “狗皮膏药”经过包装 , 成了“国字号良药” 。 陈德良鸟枪换炮 , 江湖地位节节高升 , 从此便不卖艺只卖药 , 不耍猴子只坐诊 。 几年时间 , 南至海南岛 , 北到哈尔滨 , “陈家班”几乎跑遍了全中国 。 每到一地 , 便在火车站附近的旅馆租两间房 , 一间坐诊 , 一间开药 。 安顿好后 , 全体出发 , 去周围的电线杆上贴小广告 。

疫情反面:“莆田系”宗族往事私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