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与训练(28)王阳明的圣人之道
王阳明的圣人之道 一般认为 , 古来儒家的圣人有两个半 , 孔子算一个 , 王阳明一个 , 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 圣人的评定标准极为苛刻 , 圣人必须有大智慧 , 有完美的道德修养 。 因此修炼成为圣人是儒生的最高个人理想 。 王阳明本人对圣人之道近乎变态的追求 , 在求道的过程中创立自己的心学 。 在王阳明之前 , 历代儒生通过各种努力希望找到成为圣人的方法或捷径 。 朱熹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 。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理 , 这个理散在外物就是事物的运动规律 , 散在人心就是人性 , 就是伦理道德 。 那么人要怎么认识理呢?就去研究客观事物 , 研究多了你就突然从具体的事物之理悟到这个世界的最高本体了 。 这样你的一举一动就是合乎理 , 也就是符合道德的 。 可以看出格物致知的说法与科学的方法论已经很接近了 。 如果后世儒生按照朱熹的路子一直走下去 , 很可能引发近代科学 。 王阳明早年尊崇朱子理学 ,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 , 据说他下决心穷竹子之理 , 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 ,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现 , 人因此病倒 , 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 。 从此王阳明对格物致知产生了极大怀疑 。 后来因罪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受了不少的苦 。 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 , 王阳明想 , 倘若圣人身处这样的境地 , 他会怎样?他这是想从心外的古圣先贤那里寻找智慧而突破困局 。 一天半夜里 , 他忽然有了顿悟 , 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 , 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 , 并感慨“圣人之道 , 吾性自足 , 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 圣人的道理并不是要向外索求于事物 , 因为人本身就具备圣心 , 无须外求 , 从外部事物中求取道德之理是错误的 。 人心中自住着一个圣人 , 不必从外面去寻道 。 这个话和释迦摩尼在顿悟以后的话几乎一样 , 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突然顿悟他说什么呢 , 他说:“咦哉 , 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 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 ”就是说众生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 , 都跟如来是一样的 , 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 , 所以不能证得 。 心感应万物 , 人皆有圣心 , 这是心学的根本前提 。 后来的目标就很明确了 , 将微弱甚至不可见、被世俗名利蒙蔽的圣心 , 培养长大 。 圣心先验性地存在于人的意识当中 , 按照正确的方向经过后天的砥砺和栽培 , 圣心才能全面成长为参天大树 , 主宰一个人思想和行为 , 人就成为了圣人 。 具体如何修炼的方法呢?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概念 。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经常被误解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然而 , 如果仔细读过《传习录》 , 就会发现 , 它们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 , 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 , 便即是行了 。 发动处有不善 , 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 , 须要彻根彻底 , 不使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 , 此是我立言宗旨” 。 所谓“知行合一” , 不是说真正行动了才是行 , 而是一念发动就是行 。 有人会说:“我不去做坏事 , 但想想还不行啊?”阳明会说:“不好意思 , 不行 。 ”按照王阳明的观点 , 如果你心里有了恶的念头不及时控制的话 , 想来想去就容易真的去做 。 一善念起就将其发扬光大 , 一恶念起就将其扼杀在脑子里 。 在当时理学在主导地位的情况下 , 很多人表面做的象君子象圣人 , 实际上脑子里不知道想什么、背地里不知道干什么呢 。 朱熹作为理学创始人 , 儒家大师 , 当时的风评就不太好 , 跟自己的嫂子有染 。 知行合一 , 即是针对当时很多类似的情况提出的修炼方法 。 有些青年儒生认为自己不杀人不放火就是良知 , 而且也不想着去杀人放火 , 这是知行合一 , 所以自己应该就是圣人了 。 王阳明直接被气哭了 。 于是又提出致良知 , 即对良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知善知恶绝不能仅仅满足于不杀人放火这些基本的社会道德就行了 , 良知应该有更精细更敏感的表现 , 甚至推广到万事万物 , 都需要有善恶的认知和判断 , 不以善小而不为 , 不以恶小而为之 。 这就是致良知 。 有了龙场悟道 , 有了知行合一 , 有了致良知 , 王阳明的心学才构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修炼方法 。 王阳明给自己的心学做了个总结 , 即所谓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 知善知恶是良知 , 为善去恶是格物 。 关于这四句教 。 历来争议很多 , 甚至甚至认为四句教本身就有矛盾之处 。 现在重新解释下: 第一句是描述圣人身心状态 。 圣人自然而然的去做善事 , 不觉得自己是在做善事 , 因为这已经成为其自然的行为 , 因此也就无所谓善恶 。 第二句是反面说明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圣人身心状态 , 做善事的如果觉得自己在做善事 , 那就是还没达到完美的圣人的身心状态 , 还需要继续修炼 。 第三局是为达到圣人的身心状态需要细致入微的分辨善恶 。 这个很重要 , 需要社会经验和智慧 。 如果不能分辨善恶 , 把恶当作善 , 把善当作恶 , 致良知也会误入歧途 。 第四局是分辨善恶之后 , 把恶的去掉 , 保留善的 。 依良知而行 , 时时事事的省察克治 , 一步步的接近圣人的身心状态 。 如此解释 , 目标与方法兼备 , 四句教就是浑然一体的存在了 。 从导引术的角度来说 , 先描述一个圣人应有的身心状态 , 然后通过格物一步步去接近并完全适应这个身心状态 , 从而彻底改变人的精神结构 。 原本弱小、被私心和物欲蒙蔽的圣心成为人的主宰 。 人也就成为了圣人 。 大多数人贬斥心学 , 认为空谈 , 是很有道理的 , 因为心学本身就是圣人之道 。 常人当然不必去刻意修炼成圣人 , 但是心学提出的方法论 , 对于严格自律、克服自身的很多弱点和不足却是可以借鉴的 , 而这些弱点或不足很大程度影响我们所能达到的高度 。
推荐阅读
- 【广西新闻频道】训练秒变实战!红十字志愿服务队水上分队成功救援轻生男子
- #海军#海军:全要素攻防训练提升单舰整体作战能力
- 「中国新闻网」武警贵州总队机动支队特战队员开展训练
- 科研攻关▲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超过10项科研攻关成果已被纳入诊疗方案应用于临床救治
- 「经济社会发展」两部门启动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杭州的“太阳马戏”还能看吗?最新消息:演员们训练没有停,正为复演做准备
- 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过亿 专家析降糖药临床应用困境
- [海军]海军某护卫舰编队展开实弹射击训练
- 「河南新安」河南新安:实弹训练不言累,厉兵秣马惩犯罪
- 『空军』空军教-10飞行学员进入夜航训练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