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日记|十几个小时只吃过一顿早饭觉得就像骆驼

医护日记|十几个小时只吃过一顿早饭 , 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骆驼 【编者按】 2020年春节 , 寒风凛冽 , 病毒肆虐 。 万家灯火团圆之际 , 有一群人他们“逆行”向前 , 放弃假期 , 放下家庭 , 坚守在临床第一线 。 他们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早日战胜疫情 , 守卫人民健康 。 从1月26日起 , 澎湃新闻浦江头条栏目推出《医护日记》 , 记录那些在临床一线为人民健康而战的医护人员 。 2月9日 , 支援湖北第十六天 , 今天的武汉 , 阳光明媚 。 今天是白班 , 是排班重新调整后的第一个10小时白班 。 早上八点交班时 , 蒋主任介绍了他所在的中山医院的“纽式面罩” 。 这是一款由中山医院纽善福教授设计的用于呼吸机病人的面罩 , 面罩更适合中国人的脸型 , 接触面部的部分目前采用硅胶材料 , 面罩下方还专门设计了胃管的孔道 。 这款面罩能让病人更舒适 , 从而增加病人的依从性 。 蒋主任一组的病人早已用上这款面罩 , 现在建议推行到我们整个病区 。 另外 , 郑军华队长经多方联系 , 终于从上海肺科医院调拨到一些鼻罩 , 两天后就能运到金银潭医院了 。 在无创呼吸机病人进食的时候 , 必须拿下面罩 , 换用鼻导管吸氧 , 但对于我们这里的危重症病人来说 , 缺氧意味着疾病可能会累及其他脏器功能 , 所以大家提出最好在病人吃饭时换用鼻罩 , 这样 , 既不影响病人进食 , 也不会造成病人缺氧时间太久 。 现在我们整个团队最想做的事就是提高危重症病人的抢救成功率 , 想病人所想 , 从一切的可能出发解决问题 。 郑队长最后表示 , 目前的工作已经稳定发展 , 病房也终于连续多日平安 , 接下来除了抢救病人 , 希望大家有时间能从现住院病人和之前死亡病例资料上 , 加强研究摸索规律 , 探索更好的救治方法 。 中午 , 周新主任传达了金银潭医院的最新任务:每个楼面增加11个床位 , 准备接收新病人 , 加床就加在走廊里 。 一下午 , 护士们又忙得不可开交 , 病床、被子、氧气罐、氧气表头等等 , 一样样东西都要准备起来 。 猜想可能今晚就要收病人 , 我们的夜班医生要忙了 。

医护日记|十几个小时只吃过一顿早饭觉得就像骆驼

夜里灯火通明的金银潭医院 。 查琼芳供图 下班时外面已是天黑 , 回到酒店 , 赶紧吃饭 , 晚饭只到晚上6点30分 。 十几个小时我只吃了一顿早饭 。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骆驼 , 在食物充分的时候补充大量水分和食物 , 储存在身体里 , 在需要的时候就把这些储存的能量利用起来 。 今天的朋友圈都让上海出征的医疗队刷屏了 , 华山、瑞金医院的300多名医疗队今日也会赶来武汉 , 接管武汉的重症监护病房 。 朋友圈充满了对出征医护人员的敬佩和心疼 。 仁济医院也发出了紧急召集令 , 准备着后续出发 。 很多同事作为准备援助武汉的新鲜血液 , 微信上纷纷询问我这个老队员 。 我把需要的物资 , 包括所需的防护用品和生活用品 , 列好清单一一发给各位 , 顺便接受几句咨询 , 也告诫几句 。 毕竟 , 武汉各个地区、各个医院的操作流程都不一样 , 我们在援助的同时 , 必须先要学会保护自己 。 刷着微信 , 看到了我们队里的一则乌龙笑话 。 休息的一位同事 , 看到群里消息发放生活物资 , 匆匆下去扛了一大盆的洗衣液上来 , 发现门卡失灵就把洗衣液放在门口 , 匆匆下去前台重新办理门卡 。 办好卡回到门口一看 , 物资不见了 。 就在群里呼唤 , 谁好心帮她保管了物资(我们医疗队 , 已在短期内进入共产主义社会) 。 没想到的是 , 原来是这位休息的同事跑错了楼层 , 把物资放在了别人的门口 , 所以刷不开门;而后者呢 , 看到门口有物资 , 还以为是哪个好心人帮忙领的 。 水落石出 , 大家嬉笑间减轻了压力 。 我们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和危险 , 绷紧的神经也需要生活中某些小插曲来调剂 , 我们要学会放松 , 坦然面对疫情 。 明天要复工 , 朋友圈刷屏 , “共同战疫 , 守住上海” 。 留守在上海的同事们 , 我们在武汉奋战 , 你们为我们守护上海 , 守护家人 , 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 。 上海 , 一定要守住! (澎湃新闻采访人员 陈斯斯 整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