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不只是一串数字,是鲜活的生命

疫情不只是一串数字 , 是鲜活的生命 疫情数字只是一串冰冷的符号 , 它只传递了抽象的人的概念 , 却未传递任何具体的人情或人性 。 我们不关心这些人的姓名、年龄、职业和梦想 , 也不关心他们的父母、家人和朋友 。 从这些干瘪的数字中 , 我们看不见泪水 , 听不到哭泣 , 甚至嗅不到任何的烟火味 。 关心疫情数字赋予我们一种虚幻的同情感 , 而实际上我们只是在借助这些数字做理性分析和前景预测 。 停留在这样的数字中 , 我们实际上并未进入灾难本身 。 灾难的核心是苦难、抉择和牺牲 。 那是李文亮母亲未能见到儿子最后一面的悲痛 , 是李文亮儿子永远见不到父亲的缺憾 , 是李文亮妻子从此与丈夫阴阳两隔的不舍 。 那是一个个跟李文亮一样 , 却从未进入公众视野的悲伤故事 。 因此 , 真正的关心疫情 , 就必须要穿透数字的屏障 , 去寻找数字背后被打包、被压缩、被忽略的个人 。 如果我们把数字还原为具体的个人 , 那么每一个死去的人都是不可替代的 。 灾难面前 , 我们必须珍视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 必须竭尽所能去避免每一个伤亡 , 但救活多少人的“功劳”并不能用于填平死难多少人造成的伤害 。 灾难不应当是受难者数字的抽象比较 , 也不应当是受难者和存活者的数字比较 。 当我们谈论灾难时 , 我们首先应当谈论灾难中的受难者 , 谈论每一个具体的人 。 如果不是基于这样的视角 , 我们很难理解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中 , 为什么八位士兵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去帮助一位士兵回家 。 青年诗人流马最近写了一首悼念小诗:“死去的人不屑于谈论自己的不幸 , 只把永恒的沉默如同一顶桂冠 , 戴在幸存者的头上” 。 其实在疫情面前 , 我们不仅是要努力的活着 , 我们还应该努力的读懂生命的分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