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铭记这一刻,我们能做些什么?( 四 )

第一 , 不能关闭公共领域 , 应当允许不同声音的出现 。

一个健康的公共领域的存在 , 有助于在相当程度上避免决策所可能出现的失误 。 正如决策学研究所表明的 , 就如何减少决策中的偏差而言 , 多数行之有效的去偏差技巧 , 都考虑到了看待问题时使用不同的视角 。 在所有的情境中 , 考虑对立面都能为判断带来更高的准确度 。

所以 , 公共媒体与各类自谋体存在的意义 , 其功能就在于表达多元的声音 , 从而减少决策中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 。 在媒体死亡的时代 , 大量的决策失误会变得不可避免 。

不要认为批评政府就是在抹黑政府 。 政府的正面成绩 , 自有宣传部门来肯定与传播 。 一个现代国家的政府 , 哪有时时等着民间来夸奖与赞扬的道理?更何况 , 做好该做的工作 , 尽好应有的职责 , 本就是政府部门的本分 。 做得好就要民间表达感激 , 这恐怕是青天大老爷的心理吧 。

第二 , 不能以依法治国为名 , 让法律充当政治打手的角色 。

在疫情蔓延之初 , 对于多位医护人员以造谣为名所进行的训诫 , 便是以法律的名义来进行的 。 在其中 , 法律充当的是不太光彩的角色 。 问题在于 , 如果法律不是被用于保障个体的正当权益 , 而经常是作为打击异见者的工具而存在 , 凭什么让民众来信仰这样的法律?

而一旦民众不信仰法律 , 在一个高度流动的超大规模的陌生人社会中 , 又如何实行有效的社会治理?在这样的社会中 , 必然难以主要依靠道德规范或文化规范来建立社会的信任机制 。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 社会的基本信任机制 , 不得不转而依靠法律来确保 。

政治风向历来变幻莫测 , 法律疲于奔命地紧相跟随 。 倘若法律充当的一直是政治打手的角色 , 它就根本无法承担起建立规范性期待的基本功能 。 不仅治理机制的现代化无从谈起 , 也不可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 。

所以 , 让法律成为政治的打手 , 表面看来直接有效 , 实际上却是饮鸩止渴的做法 。 这样的因小失大 , 会让整个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 。

第三 , 不能盲信技术治理主义 , 以为依靠科技手段就可完成社会治理的转型 。

社会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无法单靠科技手段就实现有序运转 。 全社会是由政治、经济、法律、教育与科技等各子系统构成 , 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需要承担的相应功能 。

社会就像一个有机体 , 政治、经济与法律等子系统 , 譬如人体的各个组织系统 。 有机体要存活并有序运行 , 就必须让各个组织系统自负其责 , 发挥好各自的功能 。 心脏系统再重要 , 也不能替代消化系统 , 而承担起消化的功能

社会的治理 , 必须在尊重各个子系统自身运作逻辑的前提下来进行 。 让政治系统一家独大 , 不断地用政治的逻辑去干预其他系统的运行 , 势必导致全社会系统的功能失调 。

所以 , 在一个复杂性日益递增的社会中 , 凭借现代科技所开发的技术手段 , 也许可以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实现完美的控制 , 却绝对难以实现有效而合理的社会治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