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主之光到战争策源地,日本只用了十年( 二 )

从民主之光到战争策源地,日本只用了十年

▍明治天皇本身没受过正规西式教育 , 不学无术 , 晚年饮酒不加节制 , 形体肥硕 。 但其凭借过人天赋 , 自学掌握了帝王统治术 , 对皇储的教育也侧重于从政治、宗教两方面教授「帝王学」 。 天皇无法理政、威信沦丧 , 日本国民对皇室的敬畏也就越发难以维系 , 议会和总理大臣的权力得到加强 , 政党也乘机扩充势力 。 所谓的大正民主宪政 , 正是在这种夹缝中艰难建立起来 。 1912 年 , 宪法学者美浓部达吉提出「天皇机关说」 , 认为天皇也是国家机关的一部分 , 须对全体国民负责 , 受议会的监督 , 统治大权不是天皇的私事 。 这种对「国体」的创造性解释 , 在维持既有天皇制和宪法的前提下 , 为实现民主宪政做了理论变通 , 后来为 1920 年代的政党内阁所尊奉 。 恰好在 1924 年以后 , 「自由派」人士西园寺公望成为唯一在世的元老 , 他推荐首相人选时严格自律 , 只推荐国会多数党及最大反对党的党魁 , 在日本特色体制和民主宪政之间架设了桥梁 。 不难想象 , 这样的政治体制极为脆弱 , 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宪法的歪曲脑补之上 , 而且在实践又严重依赖少数实权政客的德行 , 一旦外部环境骤变 , 后果不难预料 。 而且 , 在大正民主不断推进的时代 , 昭和时代的疯狂就已经初见端倪 。 福祸难料的经济奇迹 日本从「一战」期间开始经济腾飞 , 财政也随之日渐宽裕 , 日本大国自信膨胀 , 大搞扩军和资本输出 , 提出「充实国防」「中日经济亲善提携」等政策 , 扩充海陆军备 , 企图独霸中国 , 确立东亚领袖的地位 。 在国际上 , 同时期的美国却对外秉持「威尔逊主义」 , 以全世界的民主事业为奋斗目标 。 美国式的文化、政治、生活方式和个人主义观念 , 也在日本逐渐扩散开来 。 观念和追求的碰撞 , 加深了日本与欧美列强的矛盾 。 1923 年 , 日本军部将苏俄列为头号潜在敌人时 , 美国竟赫然名列第二 。 抗拒西方文化的国粹传统也有所复兴 。 惨烈的世界大战重挫西化派的威信 , 在不少民间国师看来 , 西方那一套远非什么普世价值 , 政治上推崇民主 , 就是向西方投降 。

从民主之光到战争策源地,日本只用了十年

经济起伏造成的社会问题 , 更是让日本社会的戾气愈演愈烈 。 一战后在经济腾飞中成为巨头的 , 主要是三菱、三井、住友等与政府关系密切的大财阀 。 众多中小企业则由于缺乏政府和银行支持 , 普遍规模较小 , 技术落后 , 不具备抗风险能力 。 随着日本经济转入危机 , 特别是 1920 年 3 月开始 , 东京证券交易市场的股价暴跌 , 不少中小企业和银行应声倒闭 , 全球「大萧条」更是使日本的经济困境雪上加霜 。 到 20 年代末 , 日本大学与专门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不足 40% , 社会维稳困难 , 「昭和维新」「天诛奸臣」的声浪此起彼伏 。 与此同时 , 随着皇室的新一代裕仁皇储逐渐长大 , 大正民主很快走上了绝路 。 坚持天皇对日本军队的领导 作为维新以来的皇室「第三代」 , 裕仁幼年时目睹过祖父明治的威严 , 也曾困扰于父亲大正的昏聩对皇室造成的伤害 。 接班人的责任意识 , 使他很早就已致力于在宫内大臣的帮助下 , 挽救皇室渐趋没落的权势 。 为了重振皇室的威严 , 增强在民众中的存在感 , 1921 年 , 还是皇太子的裕仁在宫内忠臣和皇亲国戚的安排下 , 游历欧洲 , 遍访英法荷比意诸国 , 与各国显贵谈笑风生 。 日本媒体对这次出访的报道力度空前 , 裕仁第一次公共宣传就取得了重大成功 , 有力回击了皇室衰落的论调 。

从民主之光到战争策源地,日本只用了十年

▍1924 年 1 月 , 裕仁大婚 , 大赦天下 , 广施恩泽于日本国民 , 以收买人心 。 皇室教师杉浦重刚曾如此教导裕仁:法国思想家卢梭放纵任性 , 连工作都保不住 , 不值得尊重 , 他的理论「引导民众诅咒国家和政府」 , 罪大恶极;日本行「王道」 , 可免欧洲自由主义思想的余毒 。 裕仁对政治的操弄也很有手腕 。 美国历史学家赫伯特·比克斯指出:通过幕后的积极活动 , 裕仁至少掣肘了三任总理大臣的权力 , 加速了政党内阁的崩溃 。 对于军队统帅权的维护 , 裕仁更是不遗余力 。 根据帝国宪法 , 日本海陆军统帅权属于天皇 , 但没有明确说明是否「独立」 。 在大正天皇怠政的 1920 年 , 内阁官僚蠢蠢欲动 , 阴谋撤销海陆军统帅部 , 未获成功 。 到了 1924 , 政党内阁正式上台后 , 又试图染指军队 。 军部在争取到裕仁支持的情况下 , 坚决回击 , 最终获得「独立于内阁 , 独自制定军令」的权力 , 并进一步明确了天皇的「统帅大权」是不受政府约束的 , 为军部势力的膨胀埋下了祸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