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东北鼠疫导致6万余人丧生

捕旱獭卖皮毛惹祸 , 病毒沿铁路线传播 , 英籍华人伍连德当总医官原创 凤凰WEEKLY 2020-01-27 08:30:00 东北鼠疫导致6万余人丧生 , 如果不是以科学原则推动建立现代防疫体系 , 死亡数量将会更为巨大 。 采访人员丨陈祥 编辑丨段文 哈尔滨市道外区 , 旧时俗称傅家甸 , 是贫穷中国人的聚集区 。 它建立在一个低洼的沼泽平地上 , 居民多是劳工 , 住在肮脏、黑暗、拥挤的房子里 , 出门是狭窄的街道 。 1910年年底 , 这里成为远东鼠疫的最重灾区 。 惨烈的鼠疫在1910年10月末暴发 , 持续到1911年4月中旬 , 整个中国东北死亡6万余人 。 其中 , 灾情最重的黑龙江省死亡超过33000人 , 吉林省死20000多人 , 灾情最轻的辽宁省死6000多人 。 疾病肆虐后 , 傳家甸肮脏的小客栈、大车店、学校、两个戏园子、几座兵营 , 全被防疫局征用 。 加上120个货车货运车厢 , 皆用于隔离所有接触过病人的人 , 通常一节车厢装20人 。 最终 , 傅家甸死亡5000余人 。 鼠疫分三种:淋巴腺鼠疫、肺鼠疫、败血性鼠疫 。 这是全世界几个世纪以来 , 肺鼠疫第一次独自大规模暴发 。 这场疾病的最显著特点是 , 人与人之间通过痰和飞沫直接传染 , 一旦感染 , 通常只有1到4天的潜伏期 , 随后发烧加咳嗽 , 痰中带血 。 患者死前呼吸困难 , 全身皮肤高度青紫 。 “1910年至1911年冬天 , 一场肺炎型鼠疫在满洲各地蔓延 , 其毒性之可怕 , 使我们不由得想起流行于中世纪欧洲的鼠疫 , 以及夺去欧洲无数生命的黑死病 , 还有伦敦的大瘟疫 。 ”在东北行医传教30年的英国医生杜格尔德•克里斯蒂 , 晚年在故乡回忆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 写下这样的记述 。 病菌来自旱獭 。 松鼠科旱獭属有15个物种 , 通称土拨鼠 。 因为形象呆萌 , 它在今天位居宠物之列 , 还被创作成多种文化娱乐作品形象 。 亚洲最常见的土拨鼠是“蒙古旱獭” , 中国人俗称“旱獭” , 生活在中亚地区、蒙古、东三省西北部 , 以及俄罗斯和乌克兰 。 这种可爱的小动物身上 , 可能隐藏着致命的鼠疫杆菌 。 闯关东 , 捕旱獭 , 惹大祸清朝的呼伦贝尔地区有15万平方公里 , 一直地广人稀 , 直到19世纪才开始有小批量移民 。 清朝视满族崛起的东北为"龙兴之地” , 开始修建著名的柳条边 , 即两边密密植下柳树的壕沟 。 边外是满族渔猎区和蒙古族游牧区 , 禁止汉族入内垦荒 。 与此同时 , 清廷还划出诸多由皇室独占的禁地 , 有山林、河川、牧场、围场、官荒、皇室陵寝、出于保护皇家风水而封禁的山脉 。 继1858年《玻理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后 , 俄国对中国领土的吞噬并未就此停止 , 它继续渗透东北 。 满清政府终于意识到多年的封禁政策导致东北劳动力奇缺 , 从而造成发展落后、国防虚弱的不利局面 。 若再不移民东北 , 祖宗之地要尽入他人之手 。 1870年代末 , 清廷取消所有禁止汉人移民东北的法令 。 黑龙江省在1904年全面开放垦荒 , 标志着历时200多年的东北封禁政策终结 。 技术革命也有力推动了移民潮 。 沙俄修建的中东铁路在1903年7月正式通车运营 , 成为东北的动脉血管 。 中东铁路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中国境内的延伸 , 为了更方便吞噬中国东北 , 但客观上让中国人闯关东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 20世纪最初的十年 , 世界毛皮市场兴盛 , 中国恰好迈入世界贸易体系中 。 旱獭皮经过染色后像昂贵的黑貂皮 , 市场上供不应求 , 捕杀、售卖早獭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链 。 旱獭皮通过满洲里口岸出口到俄罗斯帝国 , 满洲里是俄国铁路进入中国境内的首站 。 1907年出口70万张 , 1910年出口250万张 。 水涨船高 , 一张旱獭皮在1907年的价格是0.30卢布(约合0.12美元) , 1910年上涨到1.80卢布 。 当时无养殖技术 , 每一张皮都来自野外捕杀 , 背后是无数人的风餐露宿 。 滚雪球般壮大起来的捕旱獭群体是中国的苦力们 , 以山东人为主 , 直隶人居次 。 他们没有狩猎经验 , 对鼠疫闻所未闻 , 见到旱獭就捕 。 遇到行动退缓的生病旱獭 , 他们还庆幸自己运气好 , 轻轻松松抓获笨旱獭 。 除了机关 , 猎捕健康旱獭需要马匹和精准枪法 , 抓病旱獭靠棍棒和狗即可 , 技术门槛大大降低 。 每年8月到10月中旬是猎取旱獭的最佳时节 , 皮毛质量最好 , 旱獭又最易于捕获 。 《民立报》1911年3月报道:“于是山东、直隶两省无业游民相继在满洲里山中猎捕 , 而川谷流血 , 原野厌肉 , 其狼藉实不堪形状 。 ” 关内苦力们的伙食很差 , 标配是冰冻的熟肉包子 , 旱獭肉成为他们的大餐 。 闯关东的外行猎人们 , 只想多捕杀几只早獭 , 多赚一份钱 , 在大雪封山前回老家过春节 。

一百年前的东北鼠疫导致6万余人丧生

1910年11月8日傅家甸发生第一例鼠疫的房子 , 被标上了X的符号 。 当地人不懂科学 , 但知道旱獭是瘟疫根源 。 他们用古老神话解释 , 这类动物身上存在一种神秘疾病 , 一旦人类打破它们的宁静 , 它们便将瘟疫传给人类 。 多年来 , 生于斯 , 长于斯 , 最终会死于斯的猎人们一旦发现生病旱獭 , 立即放弃捕猎 , 还要通知同行远离这个区域 。 尽管如此 , 当地还是小规模的鼠疫不断 , 有记载的如1876年、1886年、1888年、1889年、1891年、1893年、1902年、1905年、1906年、1907年 。 死亡人数不多 , 多则几百人 , 少则个位数 , 疫情局限在当地 。 当地游牧民族应对方式是简单粗暴的隔离手段 , 一旦有人从啮齿类动物那里染病 , 亲人和邻居立即弃他而去 。 时值剧变时代 , 蜂拥而来的逐利人潮可不管这些古老戒条 , 只求多剥下一张皮 。 仿佛是个预言 , 这些竭泽而渔的人们将遭遇一场难以想象的大谴 。 大祸的源头 , 在几只生病旱獭身上 。 1911年4月 , 中国医生伍连德在“万国鼠疫研究会”上做出具体形象的介绍 , 健康的旱獭喜欢晒太阳 , 并发出叫声“扑一一啪 , 扑——啪” , 中国人形容是“不怕 , 不怕” , 染病的旱獭不出声 。 “旱獭中的疾病被我们假定为鼠疫先兆 , 其症状是步态踉跄不稳:被人追赶时 , 既不能跑动 , 也不能发声 。 ”辨别旱獭是否生病 , 还有两个办法 , 患病者的眼睛里有乳白色云 , 且不再跟同类们共居一个洞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