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爱吃野味?来自李时珍的警告!( 三 )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野味?来自李时珍的警告!

果子狸 之所以会如此 , 或许有“药补不如食补”的影响 , 人们希望通过食补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又或者是猎奇尝鲜之本性 , 在封建王朝宫廷举办的节庆活动中 , 罕见的“野味”则被当作一种“恩宠”的标志……不独东方王朝如此 , 古代罗马帝国也无法免俗 。 据说赫利奥盖巴勒斯皇帝(218年-222年在位)曾经用600只鸵鸟的脑来招待客人 , 这显然不是单纯能用“滋味好”来解释的 。 但这样的做法真的好么?将野生动物吃成濒危甚至绝种自不必说 , 即便就人体自身健康而言 , “野味”的负面影响 , 恐怕也不能避而不见 。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总结了一大堆不能吃的“野味”:孔雀肉味咸、凉、有小毒 , 人食其肉者 , 自后服药必“不效”(有趣的是最近日本冲绳推出了“孔雀料理”);鸳鸯虽然好看 , 但跟孔雀一样“肉味咸、凉、有小毒” , 更可怕是食后头疼、可以变成终生疾病;野马“肉味辛、苦、冷、有毒” , 多吃会“生疮患痢” 。 甚至古来一直受到推崇的熊肉 , 虽然没毒 , 李时珍也提醒 , “有痼疾者不可食” , 这句话本身 , 似乎就否定了民间所谓“吃啥补啥”的说法……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野味?来自李时珍的警告!。

中国人为什么爱吃野味?来自李时珍的警告!

冲绳的孔雀料理 现代科学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食用“野味”的风险——疾病 。 “埃博拉”病毒在中部非洲大爆发的起因 , 就是因为当代居民食用了附近森林里的灵长类动物;更不要说17年前大名鼎鼎的“野味”——果子狸 。 纵然果子狸可以煲成汤 , 但比起“非典型肺炎”的危害 , 这样的“野味”恐怕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 毕竟 , 从营养角度看 , 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差别微乎其微 , 食用珍稀野生动物 , 既不能益寿延年 , 也不能青春永驻 。 无论古人对“野味”有过怎样的推崇 , 今时之人 , 理应有所取舍 。 栏目主编:顾万全文字编辑:程沛题图来源:图虫创意图片编辑:徐佳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