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撵出紫禁城的人

获取更多好看文章 , 请关注最爱历史 1917年 , 民国六年 , “宣统九年” 。 这一年 , 6月16日 , 陈宝琛、梁鼎芬两位“帝师”一起走进毓庆宫 , 告诉溥仪:“今天不用念书了 。 ” 原因是前清两江总督兼摄江苏巡抚张勋要来请安 。 按照惯例 , 两位“帝师”开始教溥仪 , 等会儿召见张勋时要怎么应对 。 总体原则就是要他保持谦逊 , 以显圣德 。 这一年 , 溥仪12岁 。 日常生活除了跟着师傅们读书、看报 , 就是玩游戏 。 他还是个孩子 。 但他不仅是个孩子 。 他知道张勋及其军队一直保留着辫子 , 知道张勋在袁世凯死后曾发表通电 , 第一条就是表示“尊重优待清室各条” 。 他因此对张勋颇有好感 , 想看看这位“忠臣”长什么样子 。 这次召见仅持续了五六分钟 。 溥仪对张勋的印象并不太好:一身纱袍褂 , 胖乎乎的 , 黑红脸 , 眉毛很重 , 辫子花白色 。 “如果他没胡子 , 倒像御膳房的一个太监 。 ” 少年溥仪要到半个月后才了解这次召见的意义 。 这个相貌不咋滴的胖军阀 , 半个月后让他登极做了“真皇帝” 。 01

被撵出紫禁城的人

▲1917年溥仪复辟朝服照 宣统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 , 溥仪第二次做皇帝 。 他第一次做皇帝时还太小 , 未满三周岁 , 只知道哭 。 见了濒死的慈禧 , 嚎啕大哭 。 举行登极典礼 , 中场也是放声大哭 。 第二次做皇帝 , 这个表面懵懂的少年已经略有感觉 。 当天 , 还是在毓庆宫 , 陈宝琛、梁鼎芬和朱益藩三位师傅一齐出现 , 面色都十分庄严 。 陈宝琛先开口:“张勋一早就来了……” 溥仪插话:“他又请安来啦?” “不是请安 , 是万事俱备 , 一切妥帖 , 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 , 大清复辟啦!请皇上务要答应张勋 。 这是为民请命 , 天与人归……” 溥仪后来在“反省式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我被这个突如其来的喜事弄得昏昏然 。 我呆呆地看着陈师傅 , 希望他多说几句 , 让我明白该怎么当这个‘真皇帝’ 。 ” 陈宝琛给他支招 , 说不要立刻答应张勋 , 要先推辞 , 半推半就 , 最后表示勉为其难接受 。 溥仪按照陈师傅的教导操作 , 接受张勋劝进 , 当天就又成了“大清帝国”皇帝 。 然后 , 陆续有成批的人来给他磕头、请安 。 太监们拿来一堆写好的上谕 , 一口气就下了九道上谕 , 包括即位诏和各种封官分猪肉 。 少年溥仪也许并不太懂复辟意味着什么 。 他仅知道内务府的人多了 , 穿戴整齐了 , 迎来送往频繁了 , 几个太妃高兴了 。 他自己不用念书了 , 每天只需半天接受陈师傅们的指导 , 半天看待发的上谕和内阁官报 , 接受各种人的叩拜 , 或者把内廷养的骆驼弄出来溜溜 。 02

被撵出紫禁城的人

▲溥仪和婉容 宣统三年 , 溥仪虽然退位 , 但通过民国政府清室优待条件 , 遗老遗少们仍在紫禁城内廷保留了小朝廷 。 溥仪后来在回忆录中“吐槽” , 他从退位后到1924年被驱逐出紫禁城 , 度过了人世间最荒谬的少年时代 。 “中华号称为民国 , 人类进入了二十世纪 , 而我仍然过着原封未动的帝王生活 , 呼吸着十九世纪遗下的灰尘 。 ” 这其中 , 包括别人向他应话的“嗻嗻之声” , 他从小便习惯了 。 如果别人不以这个声调回答 , 他反而觉得不能容忍 。 对于跪地磕头 , 也是这样 。 他从小就看惯了人家给他磕头 , 大都是年岁比他大十几倍的 , 有清朝遗老 , 也有亲族中的长辈 , 有穿清朝袍褂的 , 也有穿西式大礼服的民国官员 。 小朝廷中的宫廷群体把“恢复祖业”(其实就是搞复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小皇帝身上 , 因而极其重视溥仪的教育问题 , 为他制定了严格的帝王教育计划 。 溥仪的师傅(即“帝师”)均由隆裕太后于饱学之士中亲自挑选 , 其中有清末状元、大学士陆润庠 , 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陈宝琛 , 满汉双榜进士伊克坦 , 文学大儒梁鼎芬 , 翰林兼御医朱益藩等 。 为了将溥仪培养成合格的大清皇帝 , 帝师们教授的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以及列祖列宗治国驭民的经验 。 童年时代的溥仪经过这些“洗脑” , 虽然也保持着其他孩子一样爱玩的天性 , 但他的脑子里已经装满了“效法康乾”“光复旧物”“还政于清”等梦想 。 03

被撵出紫禁城的人

▲溥仪英文手迹 回到“宣统九年” 。 溥仪的“真皇帝”不过做了四五天 , 宫中就掉下飞机炸弹 , 遗老遗少们吓傻了 。 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空袭 , 宫中根本不知道怎么应对 , 各人赶紧躲到各自的卧室里 , 把廊子里的竹帘全放下来 , 以为这样就安全了 。 当然 , 段祺瑞的讨逆军也只是恐吓为主 , 没有真炸 。 但局面已经完全变了 。 少年溥仪的记忆中 , 前几天那种欢天喜地的氛围没有了 , 磕头的不来了 , 上谕没有了 , 大多数议政大臣们也没了影子 。 几天后 , 辫子军战败的消息就传入宫 , 张勋早早躲到荷兰使馆去了 。 溥仪的父亲载沣和陈宝琛带来了拟好的退位诏书 , 垂头丧气 。 溥仪看了 , 又害怕又悲伤 , 不由得放声大哭 。 仅仅12天 , 帝位又没了 , 就像游戏结束了 。 后来 , 民国许多写到这场复辟大戏的笔记 , 都把溥仪和小朝廷的遗老遗少写得很被动 。 比如写张勋凌晨两三点拥兵入宫 , 把溥仪从床上拎起来 , 强令他登极 , 溥仪被吓得大哭不止 。 但是 , 这些说法都还要商榷 。 这些说法之所以流行 , 是因为它符合民国官方对这场复辟的定性 。 复辟失败后 , 民国政府并未追究溥仪及其小朝廷的任何责任 , 而是把责任都算到了张勋头上 , 说“张勋叛国矫挟 , 肇乱天下” 。 实际上 , 自民国元年退位后 , 小朝廷内部的复辟派就没有停止过活动 , 对张勋搞复辟一直也是主动参与谋划 , 根本不是被动迎合那么简单 。 溥仪后来明白了其中的道道 。 当时当权的北洋系元老们都曾是热心于搞复辟的人 。 所以他们把张勋当做靶子来打 , 对溥仪却无一不是尽力维护 。 0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