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浇灌格桑花——记第六届盐城市道德模范张大中

江苏龙网:

  

即使完成了四年援藏任务 , 回到盐南高新区伍佑初级中学 , 张大中与西藏学生的情感牵绊依然存在 , 甚至更加强烈 。 1月10日 , 张大中给在常州奔牛中学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卓玛次仁微信留言:高一上学期快结束了 , 把新学的知识再理一理 , 积极迎考! 

  卓玛次仁是拉萨江苏实验中学初三(4)班的学生 , 去年刚刚考入常州奔牛中学内地西藏班 。 对于身在边疆西藏的学生来说 , 到内地来完成高中学业 , 眼界视角乃至升学机会 , 都将大大拓展 , 是一份非常难得的机遇 。  

  然而 , 机遇放到手边 , 卓玛次仁的父亲却犹豫了 。 卓玛次仁家是农牧民 , 家境特别困难 , 实在负担不起来内地高中学习的费用 。 张大中不忍心看着一个好学生就此沉沦 , 反复上门沟通 , 承诺每学期个人资助卓玛次仁1000元的学习资料费用 , 一直到大学毕业 。  

  其实呢 , 内地西藏班学生的学费已经由国家承担了 , 对他们家有压力的主要是生活学习方面 。 张大中告诉采访人员 , 西藏地区依然有许多农牧民 , 家庭经济条件特别困难 , 全家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读书 , 不能因为经济困难而断了孩子乃至整个家庭的梦想 。  

  从2015年7月 , 作为江苏省第二批组团式教育援藏人才来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起 , 张大中一直在资助当地学生 。 时至今日 , 尽管已经完成援藏任务回到盐城 , 他依然资助着5名西藏学生 , 其中4人已经就读高中 , 1人在读初三 。  

  在四年援藏教学工作中 , 张大中先后教了300多名学生 , 其中大约十分之一的学生考入内地西藏班 , 其余的大多进入当地的重点高中就读 。 回想起刚到西藏的第一节课 , 张大中记忆犹新 。  

  课堂效果相当好 , 学生反应很热烈 , 但进行课堂小测验后 , 绝大多数学生都错了 。 张大中说 , 一周之后 , 摸清门道 。 西藏当地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 , 尤其是理科比较差 , 1/2+2/3能直接等于3/5 。 但与此同时 , 西藏的学生特别尊师重道 , 当地家庭都希望通过学习 , 改变孩子的命运 。 于是 , 就出现高开低走的课堂情况 。  

  张大中改变的第一步 , 先降低课堂难度 , 有些在盐城是常识性的问题 , 在课堂上还得反复讲 ,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 , 他和学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教学模式;第二步是根据学生个人情况提优补差 。 对优等生 , 他每天布置一道难题考他 。 对后进生 , 要求他们每天带着问题来见一面 。 很快 , 张大中教的第一届毕业班 , 在拉萨市中考中 , 数学平均分从接手时的40.6分上升到66.8分 。 到去年6月份 , 张大中所带的班级中考人均508分 , 有12名学生被内地西藏班录取 , 其中次旦央宗同学以648分获得拉萨市中考最高分 , 被天津南开大学附属中学录取 。  

  在海拔3850米的拉萨江苏实验中学 , 张大中有另一个称呼:张爸爸 。 这是他的学生对这位数学老师的尊称 。 这个称谓不仅仅体现了他教学水平 , 更体现了这位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位置 。 这种情感 , 在师生分别后显得更加浓郁 。  

  在这些天里 , 您对我们来说就如父亲 , 我从心底里把您当成我的父亲 , 希望在往后的日子里 , 您不要忘了那个很爱哭、考试总考不出高分的女生——德央 。 张大中的学生德央毕业之际 , 在赠给张大中的哈达上写道 。  

  我很庆幸孩子能遇到您这样一位思想开明、待学生像待自己孩子一样的老师 。 我能感受得到 , 每当孩子提起老师时无法掩盖的自豪和高兴……您不仅是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 更是孩子们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盏引路明灯 。 考入西藏内地重点高中散插班学生卓嘎的父亲次仁桑布 , 在给素未谋面的张大中来信中 , 道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  

  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 , 我都不再轻言放弃 , 一定勤奋刻苦 , 只为您期待的目光 。 考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强珍 , 在信中写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