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悲剧人生

在中国的春秋历史上 , 伍子胥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 , 其实沿着他的生命轨迹仔细研读下来 , 会发现他的人生实是一场大悲剧 , 而其性格中的诸多冲突 , 又更是为其人生添上了许多的传奇色彩 。 伍子胥是楚国人 , 老家是湖北监利 , 从古到今都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 伍家在楚国属于有名望的家族 。 伍子胥的爷爷伍举辅佐过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 因为伍家的忠心与才能 , 所以到了楚庄王的儿子楚平王时 , 伍奢成了太子的老师 , 在当时太子的老师可不象以后的朝代只是有个虚名 , 而是有着相当的权力 , 甚至可左右太子 , 春秋时发动宫廷政变 , 或弑父篡位 , 谋反者的老师往往是绝对主力 。 如楚庄王的父亲就是听了老师的挑唆杀了楚成王当上国君 。 楚平王是杀了楚灵王坐上王位 。 偏在这个时候 , 楚平王在家务事上犯了糊涂 , 以为太子要造反 , 虽是有小人在谗言 , 但归根还是心里有猜忌 。 因为伍奢两个儿子中的伍子胥是很不错的人才 , 知子莫若父 , 伍奢对儿子的评价是胥为人少好于文 , 长习于武 , 文治邦国 , 武定天下 , 执纲守戾 , 蒙垢受耻 , 虽冤不争 。 能成大事 。 而东周列国志是这样形容的身长一丈 , 腰大十围 , 眉广一尺 , 目光如电;有扛鼎拔山之勇 , 经文纬武之才 。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愤青 。 父子两人 , 一是德高望重 , 一是勇略出众 , 所以造反这事 , 宁可信其有 , 不可信其无 。 伍奢被楚平王召进宫后 , 有了这样的对话 , 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而疏骨肉乎?意思是为何要听信小人的离间疏远自己的亲人?窃以为伍奢当时如能恭维两句平王 , 缓和气氛 , 再讲究策略慢慢劝说 , 如战国时触龙说赵太后般 , 那么局势就会有很大的转机 。 平王以为太子要反 , 终究还是半信半疑的 。 否则也不会找伍奢问话了 。 但伍奢的言下之意却是说平王是个昏君 。 伍奢与长子终被诛于东市 。 伍子胥不愿意就戮 , 逃亡时遇见申包胥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 我必覆楚 , 意思是灭亡楚国 。 春秋乱世 , 以臣弑君者数不胜数 , 手段有两种 , 一是刺客暗杀 , 二是拥立新君 , 自己大权在握 。 但无论何人 , 也不敢灭自己的君主国 。 君君臣臣 , 父父子子那一套 , 不能当真 , 但多少是说教的工具 , 毕竟还是要维护的 , 如各个诸侯早已称王 , 你争我打 , 可谁也不敢动周天子的领土 , 虽然那领土小的可怜 , 虽然周天子名存实亡 , 见了周天子 , 还是要行臣属之礼 。 伍子胥此言一出 , 在当时的社会而论 , 无疑是一把利刃 , 直接插入那些统治者的心窝 , 让他们知道 , 做臣子的也有自己的尊严和人身权利 , 后世的孟子精辟地总结出了两句话正是伍子胥当时的心境 ,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为寇仇 。 此时的伍子胥 , 思想和行为已经超出了那个时代的局限 。 历尽艰难 , 甚至沿街乞讨 , 伍子胥终于到了吴国 , 吴王僚的兄弟公子光知道伍子胥才能 , 很想接纳他 , 但此时的吴王僚对伍子胥很欣赏 , 吴楚两国因为边界问题宿怨已久 , 伍子胥劝吴王僚攻楚时 , 必是以利动之 , 如楚国的美女如何多 , (荆门的女人很漂亮啊 , 还有仙桃的 , 组成了一个美女城市带啊 , 呵呵)物产如何丰阜 , (湖北省博物馆内的编钟造型精美 , 数千年后 , 依然可以奏出优美的旋律 , 当时楚国的科技和文化可见一斑) 。 当然还要送个大帽子给吴王僚 , 无非是兴王师以除暴君 , 救黎民于水火之中 , 这样才可以师出有名 , 树立起完美高大的形象 。 吴王僚心动了 , 面子和利益都有了 , 何乐而不为?但公子光就慌了 , 连忙劝阻 , 原因不外是两个 , 一是吴王僚重用伍子胥 , 如虎添翼 , 自己的处境就更加艰难 。 二是伐楚自己当为前锋 , 胜则无非是多点赏赐 , 败则吴王僚会流着眼泪 , 假惺惺地说你我兄弟之情 , 我不想杀你 , 但是国法难容 , 你还是自裁了事 , 或是废为庶民 , 即使公子光什么错也没犯 , 但在军中鸡蛋里挑骨头对他军法从事也是轻而易举的 , 后代的名将郭子仪 , 岳飞都曾因小事犯军法 , 差点人头落地 。 名将尚如此 , 何况是公子光?伍子胥在吴国住了一段时间 , 知道公子光觊觎王位的野心 , 心里盘算了一下 , 决定赌注押在公子光的身上 , 因为伍子胥对吴王僚无寸土之功 , 伐楚非朝夕之事 , 一旦吴王僚后悔反复 , 前功尽弃 。 可如助公子光政变成功 , 那可是有了大功 , 报仇的把握就更大 。 伍子胥便对公子光推荐了一个叫专诸的人用来刺杀吴王僚 。 专诸勇力过人 , 具备行刺的身体素质 , 与人争斗时 , 气势似万人敌 , 可妻子一吼 , 乖乖地回家 , 那时的妇女是丈夫的从属品 , 专诸如此听话 , 算的上是礼下了 , 礼下者 , 更兼勇力 , 必然傲上 。 见了威严的大人物自然不会心惊手颤腿软脸变色 。 这是最重要的心理素质 。 但伍子胥也没有去公子光那里 , 而是去种田 。 政变成功 , 伍子胥会成为重臣 , 如失败 , 伍子胥远离公子光 , 也不会受到牵连 。 识破公子光的野心 , 看出专诸与一般勇夫的区别 , 不得不叹服伍子胥眼光的敏锐 , 而退耕于山野 , 似是置身事外 , 更是让人佩服伍子胥的智谋和远虑 。 伍子胥为报仇 , 权衡利益 , 禅精竭虑 , 已经是不择一切手段 。 四年后政变成功 , 吴王僚被专诸所杀 , 其党羽也被伍子胥剪除 , 公子光即位 , 被称为吴王阖闾 。 伍子胥举荐了孙武 , 但当时楚国强大 , 境域包括今天的湖北 , 湖南 , 江西全省 , 河南的一半 , 安徽大部 , 而吴国是今天的江苏 , 国力悬殊太大 , 伍子胥和孙武制定了一个疲楚计 。 分三军轮流骚扰楚军 , 即让楚国国力下降 , 也可让吴军保持锐气和战斗力 。 公元前506年 , 吴军以少击多 , 五战五捷 , 直入郢都!为了这一天 , 伍子胥在谋划 , 隐忍中度过了十九年 , 其坚毅堪称春秋第一人!他长久的怨毒终于爆发出来了 , 毁楚宗庙 , 掘平王之尸 , 鞭打三百后 , 又锉骨扬灰 , 并追杀楚王后裔 , 要让楚国永远地灭亡 。 但这时秦国出兵援楚 , 史记记载是申包胥大哭秦廷七日 , 其实不尽然 , 国与国之间讲究的是利益 , 吴灭楚后必成为第一强国 , 对秦也是巨大的威胁 。 吴军劳师远征 , 大胜之后 , 锐气已显衰竭之势 , 且军纪败坏 , 楚国人人痛恨 。 更何况吴境空虚 , 越国虎视耽耽 , 已在边境衅事 。 内政不稳 , 兵戈渐废 , 击吴疲惫之师胜算极大 。 申包胥的大哭和秦楚姻亲之言只是秦国出兵的理由而已 。 越击吴于内 , 秦攻吴于外 , 阖闾连遭败绩 , 不得以回国 , 在与越军对战时 , 伤了脚趾 , 估计后来发展成破伤风 , 不久便死去 。 阖闾一个叫夫差的儿子作了国君 , 夫差是一个很有本事而且很勇武的人 。 但致命的缺陷是耳朵软 , 有妇人之仁 , 喜阿谀奉承 , 由于刚刚当了国君 , 根基不稳 , 父仇未报 , 对伍子胥这样有分量的老臣还是很尊重的 , 但此时伍子胥的偏执也逐渐地显示了出来 。 伍子胥认为国君的才能对国家的前途是至关重要的 , 却没有为自己考虑祸福 。 他对夫差有恩 , 夫差是被他推荐才立为太子的 , 但有时的犯颜直谏甚至让夫差下不了台 , 在一个好大喜功 , 刚愎自用却又才能出众的国君手下当个忠臣不是容易的事情 。 特别是当夫差西破强楚、南降於越、北威齐晋、称霸中原后 , 两人的矛盾更是达到了顶峰 。 以伍子胥的性格而言 , 大仇已报 , 人生的最后时光已经不多 。 唯一可行的是以生命来报答吴国 。 即使是肝脑涂地也在所不惜 。 对夫差而论 , 伍子胥是依仗功劳 , 压制国君 。 矛盾最终激发的导火索是伍子胥不想让家人在吴国的覆灭中遭难 , 把儿子送去齐国 。 以伍子胥本身立场而言 , 自己受了吴王大恩 , 应与吴国共存亡 , 但儿子无辜 , 怎能与之皆亡 。 公私可谓分明 。 可夫差被人一挑唆 , 听了大怒 , 好端端地把儿子送去国外做什么?也想学伍子胥鞭尸?认为伍子胥是里通外国 , 这可是杀头的罪 。 伍子胥被迫自裁 , 死前说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 , 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 这不是对夫差的愤恨 , 而是对夫差的失望和满腔的悲愤 。 同时死不瞑目 , 亦是显出了自己对吴国的忠心 。 纵观伍子胥的一生 , 大半生在复仇中度过 , 仇恨给了他最大的动力 , 几度处于绝境 , 却又匪夷所思地逃出生天 。 仇恨也让他的才能发挥到了极至 , 识人之明 , 让孙武 , 专诸 , 这些本在林间闾巷中默默无闻的人施展了自己的抱负 , 也在史书里多增添了几页传奇 。 论治国 , 今日的姑苏城即为两千多年前的伍子胥依地形所建 , 其布局之完美 , 设计之精妙 , 为后世的学者们所称赞 。 论谋略 , 踞偏隅之地 , 以弱击强 , 几吞灭楚国 , 比起为后人所景仰的六出祁山而不能取寸土的诸葛亮高出甚多 。 文治邦国 , 武定天下 , 经文纬武的评价实不为过 。 论人臣之道 , 立两代国君 , 拒绝夫差的裂土封王 , 比起春秋第一相管仲的居功擅权 , 在生活待遇方面与齐桓公的平起平坐 , 孰高孰下 , 一目了然 。 甚至在被夫差猜忌的情况下 , 没有明哲保身 , 直至含冤而死 。 其实伍子胥的悲剧命运在大仇得报后就拉开了序幕 , 在他心里 , 已是把自己当成了吴王的臣仆 , 而不是臣子 , 荣之与之俱荣 , 亡之与之共亡 , 阖闾阴毒残忍 , 夫差刻薄好杀 。 伍子胥岂能不知 。 只是以国士待我 , 我当以国士报之 。 欲以才能和忠心 , 助纣为虐 , 最终伏剑而亡 。 武略智谋眼光忠诚是其所长 , 但善恶荣辱的标准以个人的恩怨来衡量 , 是其所短 , 这才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所在! 倘若功成之后 , 与孙武一样退隐山林 , 当可以与留侯张良相提并论 , 未遑多让 。 悲哉伍子胥 , 叹哉伍子胥! 分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