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美玉』三问原创新药"九期一" 国家药监局为何"有条件批准"?

导读:2019年11月份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九期一”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国家I类新药上市后 , 有舆论发出质疑 , 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 在全球各大制药公司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均告失败、全世界17年来无新药获批的背景下 , 国家药监局为何要“有条件批准”?该药作用机制是否“靠谱”?临床时间是否太短?采访人员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九期一”研究团队及相关领域专家——

2019年11月份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九期一(甘露特钠胶囊 , 代号:GV-971)”作为国家I类新药上市后 , 有舆论质疑研究论文涉嫌造假、试验期过短、药物作用机理阐释不明等 , 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

近日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该药发明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副所长耿美玉等研究团队及相关领域专家 。

何为“有条件批准”

“九期一”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 , 俗称老年痴呆症 , 是发生于老年和老年前期、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行为损害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 。 数据显示 , 全球每3秒钟就有一位痴呆症患者产生 , 全球目前至少有5000万痴呆患者 , 预计2050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52亿 , 其中60%至70%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

然而 , 发现阿尔茨海默病100多年来 , 全球用于临床治疗的药物只有5款 , 分别是他克林、多奈哌齐、卡巴拉汀、氢溴酸加兰他敏、美金刚 。 过去20多年 , 全球各大制药公司相继投入数千亿美元研发药物 , 但均以失败告终 。

在此背景下 , “九期一”横空出世 。 这款被视为中国科学家原创、中国企业投入、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 , 是自2003年以来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 。

“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是世界医学难题 , 中国能在全世界17年来无新药获批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原创性成果 , 非常难能可贵 。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说 。

不过 , 争议也一同而来 。 其中一个争议焦点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条件批准” 。

“之所以‘有条件批准’ , 是由于当初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所有临床资料时 , 其中一份大鼠104周致癌毒性试验报告没交上 。 这是国家新药审批申报过程中必须要有的程序 。 ”耿美玉说 , 当时整个试验已经完成 , 但还有一份大鼠致癌性报告未出来 , 国家药监局要求3个月内把该报告再提交上去 , 否则就取消新药证书资格 。

“上个月也就是12月26日 , 我们已经把试验报告提交了 , 该报告显示‘九期一’没有任何致癌风险 。 ”耿美玉称 。

作用机制是否“靠谱”

备受争议的另一个焦点 , 是“九期一”的作用机制 。 有学者指出 , 耿美玉作为通讯作者的文章“号称其发明的药物GV-971能够通过肠道菌群治疗小鼠的阿尔茨海默症” , “不造假是不可能的” 。

“科学发现往往伴随着质疑 。 在科学证伪过程中 , 需要用更多临床数据说话 。 ”耿美玉说 。

据了解 , “九期一”是以海洋褐藻提取物为原料制备获得的低分子酸性寡糖化合物 , 是全球首个靶向脑—肠轴的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药 。 其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 , 抑制肠道菌群特定代谢产物异常增多 , 减少外周及中枢炎症 , 从而改善认知功能障碍 。

“2015年 , 国际上关于肠道菌群和大脑疾病、肠道菌群和慢性复杂疾病的假说开始流行 。 我们将研究重点聚焦到‘九期一’是否可以通过肠道菌群发挥作用上 。 ”耿美玉说 , 过去4年 , 团队50多人先后用2700多只老鼠做了23次试验 。 “我们发现 ,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大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 更是肠道菌群失衡导致全身系统混乱的免疫系统性疾病 。 这最终导致了神经炎症和老年痴呆的发生 。 ”耿美玉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