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通胀预期转向,货币政策减“烦恼”

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 CPI也是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变量 。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 , 对内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 对外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 同样需要关注物价水平 。 2019年 , 央行多次强调 , 当前中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或者是通缩的基础 。 接下来 , 货币政策要继续保持稳健 , 使得货币信贷、社会融资规模增长同经济发展相适应

『货币政策』通胀预期转向,货币政策减“烦恼”。1月9日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 2019年12月份CPI同比上涨4.5% , 低于市场预期 。 从2019年全年看 , CPI同比上涨2.9% , 顺利实现了2019年初确定的“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的预期目标 。 数据公布后 , 市场上有关CPI走升的预期明显降温 。

多家机构预计 , 2020年 , 猪肉市场供应有望逐步恢复和稳定 , 随着生猪价格下行 , CPI同比涨幅也有望稳步回落 , 物价不存在全面上涨的基础 。

此后 , 市场上担忧货币政策的情绪也明显缓解 。 2019年 , CPI走高时 , 不少人曾担心货币政策会受到影响 , 甚至有人说这会“掣肘”货币政策 。

那么 , 货币政策与CPI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

对普通人来说 , CPI是观察生活成本的指标 , 但对于一国而言 , CPI更是观察宏观经济的重要窗口 , 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 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 CPI也是货币政策关注的重要变量 。 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 , 对内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 , 对外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 同样需要关注物价水平 。

一般来说 , 当经济增长较快、通胀有大幅上行的趋势 , 货币政策应该收缩 , 避免物价出现全面、大幅的上涨 。 反之 , 通胀疲软 , 则应放宽货币政策 。 目前 , 全球多个央行都把盯住通货膨胀目标作为货币政策的锚 , 用于引导社会公众的预期 。 比如 , 因为通胀数据持续低于2%的政策目标 , 美联储、欧央行在2019年均迈开了货币再宽松的步伐 , 寄希望于通过降息等手段刺激经济 , 让通胀重返政策目标 。

因此 , 2019年国内CPI出现上涨后 , 市场普遍担心 , 这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

在谈到通胀目标时 ,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指出 , 正确的做法是 , 各国中央银行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通胀目标 , 从1%到4%可能都是合理的选择区间 。 比如 , 发达国家和人口老龄化经济体最优的通胀目标可能是1%或1.5% , 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年轻化经济体可选择3%或4% , 有些持续高通胀的经济体还可以把通胀目标定得更高一些 , 比如超过4% 。 货币政策(比如对通胀目标的确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和引导社会公众的预期 , 但前提是这种引导离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趋势不远 , 这样的货币政策才是符合实际和有效的 。

2019年 , 央行多次强调 , 当前中国并不存在持续通胀或者是通缩的基础 。

从CPI上行的背景看 , CPI涨幅上升主要受肉类食品影响 , 是典型的部分食品导致物价出现结构性上涨 。 而且 , 从未来一段时间看 , 市场普遍预计2020年下半年后 , 翘尾因素对PPI的影响将小于2019年并将更加稳定 , CPI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冲击将逐步消退 , 两者间的差距有望趋于收窄 。

『货币政策』通胀预期转向,货币政策减“烦恼”。2020年新年伊始 , 央行0.5个百分点的降准也打破了所谓的货币政策“掣肘论” 。 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央行释放了8000亿元长期资金 , 这将有利于带动实体经济实际贷款利率下行 , 减轻实体经济尤其是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负担 。

在货币政策收紧的预期下降之后 , 降准也不意味着货币政策会走向另一端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定调——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 这意味着 , 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 , 货币政策要把握好政策的取向和力度 。 政策过紧 , 会加剧总需求收缩和经济下行;政策过松 , 又可能固化结构扭曲 , 推高债务并积累风险 。 因此 , 要保持货币条件与潜在产出和物价稳定的要求相匹配 , 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


推荐阅读